我是不窋。夏朝时期,我是周部族的首领。我的祖先一直担任农官,以后代称后稷。我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农官,然而当时夏孔甲帝崇拜鬼神并荒淫无度,导致夏后氏政权的衰败,各诸侯纷纷背叛。我因此失去了官位,带领着我的部族逃到了庆阳一带,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展了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开创了先周早期的历史时期。 我提倡农民改变地穴式居住,让他们居住在窑洞中,并劝导他们种植庄稼、养猪、牛、鹅,并植树种花,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为了保护大家生命财产安全,我经过详细调查后修建了不窋城(今天的庆城县城)。该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而我曾经居住的地方则在县城的东山上。 我去世后,葬在庆城县帽盒山巅。许多历代的人都为我立过碑,流传着一些与我相关的传说。大家好,我是不窋的后代。或许你们对于周朝的始祖后稷很熟悉,但是你们或许还不知道我们周祖不窋这个人物。其实,我是后稷的儿子,我的名字里,”窋”这个字,是我的父亲后稷给取的。 后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也都听说过了。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姜媛的少女,在野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就在脚印上踩了一脚,谁知这一脚之后,她居然不辞而别怀了孕,生下了一个男婴。由于姜媛未婚先孕这个事实,男婴被家人遗弃。然而,无论家人把男婴丢到哪里,鸟兽都会给他遮风挡雨,众人便都把他视为神灵,把他带回了家,给他取名为”弃”。 “弃”的母亲姜媛踏上的那个脚印,传说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留下的,因为帝喾在天山巡游的时候,看到姜媛活泼、美貌,心中喜爱,于是留下了脚印。弃年少时便展现出了杰出的农耕技艺,后来被尧封为稷,专门负责农事工作。到了舜的时代,他又被封为邰地之主。 不窋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作为稷,继续负责农事,直到进入晚年。然而,这个时候夏后王不重视农事,不窋也因此失去了官位,被迫流浪。我亲眼见过祖陵,它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境内的东山之巅。那里是不窋的安息之地。不窋过世之后,他的后代子孙继续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一直到周文王和武王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说庆阳是周朝事业的酝酿隆兴之地,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不过,还有一些考疑。《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这段记载说明帝喾是后稷的父亲,而稷之后传位于其弟台玺,台玺生了叔均,叔均代替其父亲和稷播种百谷,这表明在后稷之后,其旁系的人继续主持西周。从叔均一直到不窋,中间几代先王并未被周人所记忆。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不窋其实并不是后稷的儿子。从纪年上看,在后稷到商末文王的十五代中,周人似乎只记得其中的几位先王,这是有些奇怪的。唐代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表示,“实亦不合事情”,而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表示此事“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