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卫立煌的早年经历
1897年2月16日,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城东郊的卫杨村(现属安徽省合肥市淝河镇卫乡村)。
他的父亲卫正球是清政府吏制下的合肥县石塘桥镇田赋官,却因瘟疫于1905年离世。从此,卫立煌全家依靠哥哥卫立炯在县上维持生计。
卫立煌在邻村私塾就读,勤奋学习,阅读了大量史典书籍,还能作诗填词。这为他往后的事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
辛亥革命后,卫立炯在安徽和县任军事训练班主任。1912年,卫立煌15岁时,受到哥哥及其友人的思想熏陶,剪去辫子,参加了军事训练。在“二次”兴起时,和县宣布独立,袁世凯派倪嗣冲出兵。卫立煌随哥哥加入群众武装队伍进行抵抗,然而最终失败后,他只得潜回家乡。
1914年初,17岁的卫立煌前往汉口投亲谋职未成,于是他报考湖北陆军学兵营并被录取。一年多的军事训练让他接受了严格的锻炼,不仅学会了操典,而且逐渐培养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信念。
卫立煌的追随孙中山历程
军旅教育
卫立煌参加学习了军事知识,拓宽了眼界。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前途广阔的北洋军机会,转而前往上海寻找志同道合的党人。
1915年,他参与了“肇和”舰讨伐袁世凯的行动,行动失败后卫立煌南下广州,入粤军第二军当兵,并在不久后升任了班长。
投身革命事业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招募了一批优秀的警卫队员,而卫立煌正是其中之一。他有机会直接为孙中山服务,亲耳聆听孙中山先生的讲话,更加深地认识了革命。他工作努力,很快升任为警卫团排长。
南北对立后,北洋政府奉行武力统一政策,1918年4月进兵广东。孙中山命陈炯明、许崇智率领军队讨伐。卫立煌调任粤军许崇智部第二支队,向闽西南进发。在一次夜战中,队伍被冲散,卫立煌挺身而出,集合残部,袭击敌人指挥部,反败为胜。由于他的卓越表现,他被晋升为连长,不久后又因出色的战功升任为营长。
1920年,粤军讨伐桂系军阀胜利回师时,孙中山先生让卫立煌留在军政机关工作。在那里,他深入了解国际形势,扩大了视野,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立煌的北伐战争历程
获得孙文赠送的珍贵照片
在一次会面中,孙文赠送给卫立煌一张六寸的单人照片,并亲笔在照片上题签“立煌同志孙文赠”。这张珍贵的照片,卫立煌一直精心收藏,以示纪念。
此后,卫立煌跟随粤军许崇智部转战广西、江西和福建,参加了商团叛乱和平定陈炯明叛军的东征。在战斗中,他英勇果敢,身先士卒。由于表现优异,他先被晋升为团长,后又任补充旅旅长。
北伐战争中的表现
1925年9月,蒋介石逐许崇智离开广州,其部队被蒋改编,卫立煌旅被缩编为第9团,隶属国民军第1军第3师,卫改任第9团少将团长。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卫立煌的第9团先被编入总预备队留粤,10月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在永定、松口两战中,卫立煌英勇沉毅,同时具备谋略才能。击败周荫人部后,他被晋升为第14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松口战役后,他再次晋升为师长。平定福建后,卫立煌的部队北上浙江,与孙传芳军作战。他采用灵巧战术,进行且战且进的战斗。
1927年3月,在浙江,卫立煌部队被蒋介石罢免。他被派到北方部队任职,继续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共同为中国的民族解放而奋斗。
卫立煌的围剿红军及个人生活
24日,北伐军东路军光复南京,卫立煌的14师主力也到达南京近郊奉命调整部署。
围剿红军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另建国民政府。卫立煌率领第14师驻守南京,并移镇江防守。8月下旬,孙传芳军反扑,分三路强渡长江南下,入驻了龙潭车站北侧的高地。收到命令,卫立煌立即指挥部队发起攻击。在持续6昼夜的激战中,他的部队最终击溃了孙传芳军,并且乘胜追击,直至蚌埠。10月,第1军扩充为第1、第9两个军,卫立煌被任命为第9军副军长兼第14师师长。之后,他也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
个人生活
这时,卫立煌认识了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女士。朱韵珩是崇实女校培养的高中毕业生,后来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丹佛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且回国为祖国服务。卫立煌非常欣赏她的才华,爱慕之情油然而生。1927年12月24日,卫立煌和朱韵珩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28年,卫立煌前往北平陆军大学学习,为接下来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卫立煌在中原大战中的角色
1930年初,卫立煌进修学习了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同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他被任命为第45师师长,负责保卫南京地区的津浦线。蒋介石在战争中获胜后,开展了一系列“围剿”工农红军的行动。
1932年5月,蒋在武汉成立了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并调集大量军队向鄂豫皖苏区进攻。卫立煌被派为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指挥李默庵的第10师和蒋伏生的第83师,保卫平汉线南段并警戒铁路线。他于8月率部向黄安(今红安)前进,与红军主力遭遇。然而,李默庵的第十师遭到伏击,耗费大量兵力。陈继承的第2纵队部随后在黄安、新集、七里坪等地与红军激战失败后停止前进。
蒋介石下令各纵队向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进攻,卫立煌也接到命令率领第6纵队参战。经过几个月的针锋相对,他们于9月占领了金家寨,并将其改为县治,得到了蒋介石的赞扬。
卫立煌在金家寨和福建事变中的角色
卫立煌于1933年10月被任命为北路军第2路军第1纵队指挥官,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接下来的11月,发生了第19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等人联合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的“福建事变”,蒋介石调兵应战。卫立煌被任命为第5路军总指挥,率领第14军的宋希濂第36师、冷欣第4师、汤恩伯第89师,与张治中的第4路军、蒋鼎文的第2路军一起前往福建。
卫立煌率领主力部队隐藏在顺昌以南和沙县附近,然后用宋希濂的第36师袭占了延平(今南平市)。在此背景下,卫立煌展开了战术行动,自新集北进策应第2纵队,于18日攻占银山畈并穿越大别山北部的蒙家山。最终,他的第10师主力于20日成功占领了金家寨。之后,蒋介石将金家寨周围的霍山、商城和六安等县的一部分地区划为“立煌县”,并任命卫立煌为“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卫立煌在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中的角色
卫立煌在福建事变中的角色备受关注。在1933年11月的福建事变中,他率领主力部队成功埋伏在闽江沿岸的涂岭,袭击南下的19路军撤退队伍,使得该军误认为宋希濂所率领的第36师主力在追击他们,从而疏于防备。卫立煌的军队继续快速行军,直达福建省仙游和惠安东北,最终袭击了19路军。
随后的1934年2月,卫立煌在泉州派人与19路军进行了和谈,并让19路军接受了改编。此时,“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顺利平息。卫立煌在接下来数月中先后被任命为驻闽预备军总指挥、鄂豫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以及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等职务,并在1935年11月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冬季,蒋介石两次飞往西安,声称要进行对抗日作战,但没有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支持。随后他调集了陈诚、卫立煌、朱绍良、陈调元等高级将领建立了驻扎在西安的军队,准备迫使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他们的军队加入反进剿的行列。卫立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此后的9月获得了陆军上将衔。
卫立煌在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
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了蒋介石的紧急电报,要他带着幕僚前往西安参加会议。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卫立煌和其他20多名高级将领同时被扣留。
面对西安事变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促进团结抗日,对卫立煌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此时,蒋介石也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因此,在1937年7月的庐山最高军事会议期间,时任豫皖督办的卫立煌命令部属与坚持活动在大别山区的红军高敬亭部进行谈判,致力于团结抗日。
抗日战争期间,卫立煌有着不可或缺的参与。在八路军成立初期,他曾任第十四集团军指挥官。后来,他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此期间八路军一直处于他所指挥的战斗序列。1937年10月,卫立煌组织指挥中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忻口战役。在此之后,他经常执行各种战斗任务,以支持抗日战争。
卫立煌在抗日时期的领导和支持
在抗日战争期间,卫立煌给予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他遵循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干预、不夺权、不搞“磨擦”,并与八路军将领进行联络磋商,协调行动。
卫立煌被认为是当时的中抗战派,他明确表示,凡是抗日的部队,都应一视同仁。他排除了干扰和压力,大规模调拨和支援了八路军的军需物资,如武器弹药、食品和服装等,为他们的作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卫立煌给予的支持得到了八路军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朱德等八路军高级指挥员与卫立煌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八路军在洛阳设有办事处。卫立煌访问延安时,对他们在抗战中的坚守给予了嘉奖。
1939年9月,重庆国民政府任命卫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在其主政河南的时期,他继续与八路军的联系密切,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卫立煌在权利之争中的挣扎
卫立煌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支持遭到了内部派系之间的权利相争。在他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期间,他经常受到控告。军统和中统特务系统甚至告到了蒋介石那里,指责卫立煌“袒护党,怀有异心”。特务头子戴笠也飞到洛阳搜集所谓“材料”,逮捕了许多进步的青年。汤恩伯、蒋鼎文等人将卫立煌描述为“美缺”。
然而,卫立煌并没有放弃支持和帮助党和八路军的决心。1940年,他兼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周密布防,在中条山设背水阵保卫黄河和华北。
尽管在他的领导下,当局加大了对共产党人的打压,但卫立煌坚定地拒绝参与对八路军的进攻。在1940年的两三月间,蒋介石指示第97军军长朱怀冰发起进攻,遭到了八路军的自卫还击。朱怀冰急电向卫立煌求援,但卫立煌拒绝参与行动。他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中国才能保持团结和稳定。这种团结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2 class=rwjs-title>卫立煌的抗战贡献与命运转折 在抗日战争期间,卫立煌不断努力支持和保护华北地区的人民。他在与八路军会晤后,协商了防御和活动的区域,并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磨擦。
1941年,日军派遣冈村宁次率领军队攻击郑州。虽然郑州守军空虚,但卫立煌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集结部队进行全面的反击,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然而,由于上层派系之间的争斗和蒋介石的不满,卫立煌在1942年被调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职位,改任西安军委办公厅主任。他的军权被剥夺,并受到监视。这标志着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然而,卫立煌在华北的抗日事业已经刻在了历史中,他在战争期间的精神和行动激励着人们坚持抗战的信念。卫立煌的命运转折表明,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权力斗争中遭受打击,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并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卫立煌的缅甸远征与滇缅公路的保卫
1942年1月,日本对缅甸发起入侵战争。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在3月成立,与英军一起作战。卫立煌被任命为该路军的司令长官。然而,他与八路军之间的关系遭到了人们的告发,蒋介石大怒,并让其他人接替了他的职务。
1943年,由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战争中遭受挫败,蒋介石又重新启用了卫立煌,并让他取代陈诚成为中国远征军的司令长官。卫立煌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并与盟军协同作战,维护云南到印度公路这条中国大西南后勤战略线路。为了应对日军的挑战,《马来亚之虎》寺内寿一大将被指派接任滇缅战区司令。
远征军在攻占芒友后乘胜追击,于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这代表着日军盘踞在云南境内的最后据点被拔除。在这场战役中,远征军歼敌1000余人。
卫立煌利用他的指挥能力和密切合作的能力,为保卫滇缅公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旅程表明,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需要坚持我们的信仰,并与其它团体和人民密切合作,以克服挑战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与卫立煌的后续经历
中国远征军第53军130师在经过长时间努力后,在1945年1月23日与中国驻印军的先头部队在中缅边界取得了联系。中国远征军各部队齐心协力,向芒友展开追击。到当天19时30分,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美军部队在芒友与畹町之间的南坎成功会师。中国远征军成功收复了滇西全部沦陷领土,成功实现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
1945年5月,卫立煌在昆明就任陆军副总司令。6月,他与韩权华女士在昆明金碧路锡安圣堂举行了婚礼。何应钦为主婚人,龙云为证婚人。不幸的是,内战随后爆发,卫立煌被迫远赴美国进行军事考察,这一行动历时半年。他的夫人韩权华也陪同他参观了英国、法国、西德、瑞士、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7年秋季,蒋介石急电要求卫立煌回国。回国后,他立即参与辽沈战役,带领士兵勇往直前,顽强抵抗,因此他被誉为“抗美援朝功勋元帅”。
卫立煌的旅程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志士的精神,以及如何在困难的时刻找到希望和光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他的许多所写的书籍和演讲也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卓越。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勇气、毅力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卫立煌与蒋介石的矛盾与机动兵团的建立
卫立煌在回国后被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统掌东北党政军大权。他在东北集中兵力,坚守要点,尽管不少地方守军告急。蒋介石多次要求他派兵解围,但他总是把主力部队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绝出战。因为这样的决策,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蒋介石的电令下,卫立煌被命令打通沈锦线,将主力部队撤往锦州,并成立机动兵团以便随时行动。然而,他并不同意这样的命令,并派赵家骧和廖耀湘代表他赴京向蒋请示机宜。尽管听完汇报后,蒋介石对卫立煌表示不满,但仍然下令决定:只留下五十三军和二O七师守沈阳,其他兵种混合在一起,编制为机动兵团,并将其交由廖耀湘统率。因为他认为机动兵团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廖立即表示接受。
卫立煌也感受到,由于不与蒋介石合作,他的团队正在逐渐失去自己对东北局势的控制。但是,他坚信自己的决策,同时也倡导对抗困难和随机应变的精神。卫立煌及其团队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我们必须在困境中冒险,以抵抗可能的压迫,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适当的决策。
卫立煌与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矛盾
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以迅猛动作切断北宁路,占领了辽西走廊,将蒋介石在辽东半岛的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中。即使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卫立煌仍然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以沈阳只能固守为借口,不出兵救援锦州。蒋介石因此急忙亲自指挥北平,命令卫立煌解锦州之围。然而,卫立煌坚持自己的看法,回绝了蒋介石的要求。
即使驻守锦州的范汉杰连电告急,蒋介石也仍然控制不了卫立煌。当卫立煌被迫离开沈阳,前往南京,蒋介石再次下令让他从沈阳出兵解救锦州。但卫立煌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示沈阳的兵力不足以支援锦州,要求蒋介石调来更多的援军。尽管蒋介石派遣参谋总长顾祝同监督卫立煌,但他并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当顾祝同回南京复命时,他带回了来自东北将领的汇报,指出从沈阳到锦州有千里之遥,七条小河和三条大河阻隔着行军,这是战争学上的大忌。游击队在没有所谓前线和后方的情况下揪住蒋军尾巴,在辽河北岸兵强马壮的解放区,又有抚顺部队和江东部队的支援,蒋军是否能挺过去很成问题。实际上,谁先过辽河谁败。
这一事件向我们证明,当领导者互相不合作时,将给团队和组织带来不利影响。自私和固执的行为将使整个团队失去合作和凝聚力,从而导致失败。因此,通力合作是一个成功团队或组织的关键要素。
卫立煌、蒋介石与辽沈战役的结局
在辽沈战役中,随着解放军的迅速行动,蒋介石试图直接授命廖耀湘组织机动兵团,以南下解锦州之围。同时,他命令驻守葫芦岛的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强攻塔山。虽然卫立煌曾亲自赴葫芦岛,告诉侯镜如要稳扎稳打,不要轻举妄动,但这并没有影响蒋介石决策的实施。
在锦州危急关头,蒋介石命令范汉杰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守锦西。但卫立煌却坚持指示“锦州坚守不动,一退就乱”。结果,解放军于14日向锦州发起总攻,范汉杰的守军10万余人被全歼,锦州最终被解放。
在此之后,蒋介石迅速采取了行动,派专机将卫立煌从沈阳接离到北平。而后,他下令撤去卫立煌的职务,并在国内和国际上公布了他的过失。卫立煌遭到了不平等待遇和指责,甚至受到了国家的起诉。他离开北平,曾在广州被特务拦阻并被迫返回南京。
从卫立煌的经历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团队和领导者之间的不合作和矛盾会导致失败并带来不利影响。作为领导者,应当考虑到所有团队成员的意见,意见的分歧要尽快解决,以便更好地达成目标。此外,一个国家和组织,必须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尊重每一位成员的权益,并且坚持公正对待每一个人的职责和职位。
卫立煌的人生经历
卫立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曾在军事、政治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时期,卫立煌获释离开监狱,并于1949年1月乘车到上海,后又乘船到达香港。到达香港后,他住在彭罗湾国泰酒店中。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至香港,卫立煌不胜欣喜,并即亲自拟就致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的贺电。
多年后,卫立煌夫妇得到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在1955年3月乘坐专轮到澳门,再由陆路经石歧,于当月16日安全到达广州。林李明和饶彰凤代表中央来到机场欢迎卫立煌,毛主席也给他发去了欢迎电报。随后,他被授予一系列荣誉,并接受职务的安排。
卫立煌的故事和经历告诉我们,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理性应对,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
卫立煌的生命历程
卫立煌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坎坷和崎岖。在回国后,他被接纳并获得了多种职务和荣誉:成为了全国代表、全国政协、民革中央的重要成员,接替龙云担任了国防委员会的职务。在此期间,他也接待了多位领导人物的拜访和会晤。
然而,195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后,卫立煌感觉身体不适。医生确诊他患有糖尿病并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在住院期间,周恩来、朱德、江青、陈毅、薄一波、李维汉等领导人轮番前来探视,并对他的健康状况关注备至。
然而,卫立煌的健康仍日见恶化,加上心肌梗塞和肺炎的并发症,许多抢救措施都无法激发奇迹。终于,在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与世长辞,享年63岁。
在他去世后,公祭卫立煌大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在卫立煌的灵堂前摆放着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花圈,其中包括中央、全国性组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等人。
卫立煌的故事和生命历程,告诉我们即使经历过坎坷和失败,我们也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在困难中不断前行。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接纳变化、敢于追求梦想,并为了梦想而奋斗不懈。
卫立煌的家庭生活
婚礼在1927年12月24日圣诞夜举行,青年卫立煌与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在上海结为夫妻。这位“镇江夫人”对卫立煌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帮助他拉近了与蒋介石的关系。
当时卫立煌夫妇的婚礼恰逢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世纪婚礼”,朱韵珩因此结识了宋美龄。两位女性因具有相似的背景,都是虔诚的基督徒,都在美国留学过,因此几乎一见如故。二人之间建立了许多共同语言,书信来往通常用英文,对话常用英文讲述。
朱韵珩和宋美龄的“太太路线”是双向的,不仅是朱韵珩利用这个关系帮助丈夫接近蒋介石,宋美龄也利用这个关系来笼络人才,帮助蒋介石提高他的声望和掌控力量。
在卫立煌担任河南省主席期间,朱韵珩在调节他与蒋介石关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939年1月,蒋介石委任卫立煌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作战范围跨越六个省份,可见他在抗日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卫立煌的婚姻关系证明了家庭支持是走向事业成功的关键。家人作为生命中永久的伴侣和精神支柱,能够帮助我们支持面临困难选择时,保持内心的坚定,激发出最大的潜力。
卫立煌的晋升之路
1939年1月,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带领着114万士兵,战区幅员和人口数量是当时全国十二个战区中最大的。这也是卫立煌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不过,他和其他战区司令不同,没有兼任河南省主席职务。
有一天,宋美龄打电话给朱韵珩,称赞卫立煌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称之为“一方诸侯”。她也告诉朱韵珩可以到洛阳团聚了。本来朱韵珩已经知道丈夫卫立煌升任战区司令长官的消息,并为去洛阳团聚做出了准备。然而,朱韵珩提出了卫立煌希望先当上河南省主席再前往团聚的要求。
宋美龄立即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允诺卫立煌很快会被任命为河南省主席。最终,卫立煌兼任河南省主席的要求得以实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卫立煌的晋升之路和他身后的支持者们。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和友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推动个人成就的实现。
卫立煌的军旅生涯
卫立煌曾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他领导的忻口战役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虽然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其斗志和军事才能备受赞誉。之后,他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率领部队远征缅甸,成功消灭了盘踞当地的日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了滇缅公路。
卫立煌是蒋介石手下的五虎将之一,但他和其他几位将领不同,他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也是“善始善终”的“爱人”。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荣誉。张治中在悼词中这样评价他:“党和人民记住卫立煌同志为人民做的好事,给了他以极大的信任和荣誉。”
卫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公墓,他的军旅生涯和精神风范仍然在人们心中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