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基于GIS的中国历代名人生活轨迹研究

作者:邹亚国、林贤成、刘印、吴树马、邱莎莎、赵灿、钟猛(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原标题:基于GIS的中国历代名人生活轨迹研究

注:“GIS圆”在原文基础上已删除。

历史是由人组成的。 历史名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析他们的生活轨迹有助于理解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与历史进程的关系。

本文以中国西汉、唐、北宋、元、明、清等六个朝代的24位历史名人为数据源,以年度精度统计他们的人生轨迹。 共获取1569人的轨迹。 提出了资本距离、故乡距离、迁移指数、前台指数、轨迹透视等生活轨迹分析方法,并结合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活轨迹进行探索性分析。

研究发现:①名人的生活轨迹高度集中在首都等本地地区; ②名人的迁徙呈现出先逐渐远离而后逐渐回乡、先逐渐接近后逐渐远离京城的趋势,迁移活动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③不同职业类型的名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模式; ④历史名人生活轨迹的时空格局与社会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介绍

人类的生活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人与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命轨迹是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生命轨迹的地理层面研究是由Hägerstrand提出的。 他在空间轴上加入了人口生命线的概念,得到生命轨迹的概念,应用于人口流动的传记研究。 生命线是指个体在时间轴上的连续表示。 ,生命轨迹是指个体活动在时空坐标轴上的连续表征。

笔者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研究对象,统计他们的人生轨迹,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和时空分析,描绘出他们的人生轨迹格局,并探讨这种格局的地理和历史意义。

1 数据与统计

1.1 数据及统计方法

名人数据来源为《中国古代名人分类词典》,收集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名人,将其分为皇帝、文官、将军等24类,有助于研究人生轨迹特征不同职业类型。 人口数据来源为《中国人口史》。

以中国古代相对统一、历史悠久的西汉、唐、北宋、元、明、清六个朝代为基础,统计出各类名人的人生轨迹,分为24类。

某朝代名人的统计标准是:出生年份应比该王朝建都年份晚20年,死亡年份应早于该王朝灭亡年份,生命轨迹要与王朝政权所管辖的地区相交,以保证人与土地的关系。 分析所依据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 生命轨迹统计精度方面,时间分辨率为年,空间分辨率精确到县级。

1.2 统计结果

最后,有效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历史人物/

表 1 示例概述

总数中左边的数字是本栏的总和,右边的数字是去掉重复后的朝代实际样本数(例如,六公权分为公务员和书法家两个部门)。

2 分析方法

目前,生命轨迹的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量化指标尚未成熟,因此本文借鉴现有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四个测量指标。

这些方法在逻辑上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生命轨迹的驻点,即每个年龄的位置进行点模式分析,包括经典的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 二是将个体轨迹点按年龄顺序排列,进行生命轨迹的时间序列分析,包括新定义的前景指数和迁移指数; 第三,将生命轨迹的分析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中,包括新界定的首都与故乡的距离和轨迹视角。

2.1 轨迹点模式分析: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

标准差椭圆是Lefever提出的一种分析点数据方向分布的方法。

该研究使用标准差为1.0的椭圆,包含68%的数据。 方位角反映了地理要素分布的主要趋势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正北与椭圆长轴的夹角)。 长轴和短轴分别表示。 地理特征在主要趋势方向和次要方向上的分散程度。

方位角、x轴标准差、y轴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核密度估计方法是一种基于属性加权的点面积分布测量方法。 如果直接用图表来表示离散点数据,往往很难直观、定量地分析它。 空间趋势。

核密度估计方法可以获得研究对象密度变化的图形表示。 空间变化连续,有“峰”和“谷”,增强空间分布格局的显示,可用于分析生命轨迹点的聚集。

由于不确定青少年是否会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核密度分析排除了1岁至20岁之间的点数据。

二维空间中常用的核密度公式为:

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

式中,h为阈值,n为点数

2.2 轨迹模式分析:前景指数和迁移指数

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历史名人聚集的地区也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上演的舞台。 我们将历史名人大量聚集的区域定义为历史前景,并借鉴核密度估计的计算方法来定义历史前景指数。 某朝代特定位置的前台指数计算公式为:

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

式中,f^(x0)为特定朝代x0地点的名人核密度值,f^(x)max为该朝代最高的名人核密度值。 前面的索引在[0,1]之间。 数值越大,说明历史名人越多地聚集在这个时代、这个朝代的位置附近,即越处于历史的前台。 对此进行量化是有帮助的。 探究历史名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地位特征。

定义迁移指数(MigrationIndex)来衡量名人在生命中不同年龄段的迁移活动。 某明星目标年龄的迁徙指数计算公式为:

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

式中,La为历史名人a岁时的位置,D为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2.3 社会属性分析:首都-家乡距离与轨迹视角

首都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重要特征就是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舞台。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舞台非常重要。 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不登上京城的舞台是不可能的。

首都的这一属性使其对历史名人的迁徙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人生轨迹的塑造。 故乡也有这个作用,体现在人们在人生挫折、退休等阶段往往会回到家乡。 首都距离和家乡距离的定义是指历史名人所在地与首都、家乡的距离。 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辨明都城和故乡对历史人物迁徙的影响。

将轨迹透视定义为截面生命轨迹的聚类方法。 以家乡之间的距离为单位,比公务员还要小。 皇帝的家乡通常是首都,因此其轨迹点基本分布在视角的原点和对角线处,而文官则在坐标轴附近有很多点。 最终,两者的标准差椭圆方向不同。

受此启发,基于部门平均首都距离、部门平均家乡距离、部门标准差椭圆方位角、部门平均中心的Delaunay自然域四个约束,对各部门的生活轨迹进行分组和聚类基于不同数量的组。 ,达到定量划分生命轨迹类型的目的。

3 个结果

3.1 生命轨迹点时空格局

基于自然断点法对20岁以上名人生命轨迹点的核密度结果进行分类。 结果如图1所示。西汉时期(图1a),历史名人高度集中在都城长安附近,历史人物的次要聚集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标准差椭圆来看,人口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从名人分布来看,呈现出东西分离的格局。

唐代(图1b)延续了西汉的总体格局,但存在一定的人口和名人中心东移、南移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北宋时期得到加强(图1c)。 随着北宋首都汴京带来的政治中心东移以及安史之乱和五朝十国战争带来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开始成为次要地区。 -中心。 元、明、清时期的总体特征(图1d、图1e、图1f)相似。 北京是政治中心,也是历史人物最集中的地区。 江南是经济中心,也是历史人物第二集中的地区。

从人口中心、名人中心与首都的相对关系来看,历代名人的重心都位于人口中心与首都连线的中点附近,这表明认为故乡和都城的地理位置对历史名人人生轨迹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历史人物/

图1 生命轨迹点时空格局

3.2 前台索引

图2展示了主要类别(样本量大于100的类别以及轨迹明显、样本量较大的人民起义、太监、妃嫔三类)和总体平均值(每年在世的历史名人数量)年平均)前端指数计算结果,曲线经过3年移动平均线处理。

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史历史人物/

图2 前台索引

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皇帝所在的京城地区是名人最集中的地区,因此皇帝的锋线指数最高。 由于有些皇帝并非出生在京城,所以皇帝年轻时的锋线指数约为0.85,到了40岁左右则升至1。 ,此后前台指数因探险、邮轮影响短暂跌破1。 童年时氏族的前线指数约为0.75,但呈现出与皇帝相反的趋势,缓慢下降,然后稳定在0.6左右,这与分封和驻军有关。

妃子和太监在11岁到20岁之间都呈现出快速接近京城然后稳定的趋势。此后妃子基本分布在京城,而太监则稍低一些。 军官前沿指数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1岁到20岁之间的家乡低值期,第二个是21岁到30岁之间的青春上升期,第三个是31岁到60岁之间的稳定黄金期。这个时候,武将往往在守关时,前厅指数不高。 第四个是60岁以后入京时期。这个阶段,武将因逐渐老龄化开始进入朝廷从事文职工作,前厅指数逐渐上升。

对于其他知识阶层来说,前沿指数曲线大致相同。 21岁到30岁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然后开始稳定。 其中,公务员的前沿指数是这些类别中最高的,这与其地位相符。

人民起义前期指数总体保持较低水平。 即使他们叛乱,他们通常也位于偏远地区。 只是最后,一些起义将领进入首都或重要城镇,暂时提振了战线指数。

最终汇总前端指数显示,0~15岁相对稳定,16~30岁逐渐上升,31岁以后整体呈现稳定缓慢下降的趋势。

3.3 迁移指标

选择与前端指标相同的检验类别,迁移指标的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曲线经过三年移动平均线处理。

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

图3 迁移指数

可见,军事将领的迁徙指数最高,经常有频繁、长距离的军事调动。 知识阶层的迁移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迁移最活跃的时期在31岁至50岁之间。

皇帝和妃嫔的迁徙指数最低,其次是宗室成员、外戚和太监。 这四类人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因此他们的迁徙指数在21岁至30岁区间达到峰值。 该区间外的迁移指数较低。

人民起义迁徙指数的特点是,个别起义将领普遍为农民,起义爆发前基本没有迁徙。 但起义期间,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频繁迁徙,因此迁徙指数呈现高低波动。

最终的总迁移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渐进过程。 该曲线呈理想的弧形,在47岁附近达到最高值,表明历史名人的迁徙在壮年时期更为活跃。 该曲线由四阶多项式近似。 综合效果比较理想。

3.4 家乡距离、首都距离与生活轨迹聚类

对每个年龄段1569个样本的家乡距离和首都距离进行平均(分母取决于该年龄还活着的样本数量,而不是1569),结果如图4所示。

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

图4 家乡距离与首都距离

可见,历史名人在15岁之前的童年时期,家乡之间的距离相对稳定。从15岁开始,随着人生进入青年期,与家乡的距离开始加速。 到了30岁,人生趋于最终确定并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上。 当人们55岁进入中老年时,就有返乡的趋势,与家乡的距离又开始缩短。 到首都的距离与到家乡的距离总体呈现相反的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曲线波动更大,因为历史名人的相继去世导致样本量不断减少。 从85岁开始,样本量降至100以下。此类数据开始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无法反映普遍模式。

以轨迹视角绘制样本量大于20人的类别的轨迹点,根据不同组数对生活轨迹进行分组聚类。 聚类谱系如表2所示。不同的群体代表不同的生命轨迹类型。 其中,6组方案考虑到相同类型聚类、不同类型区分的原则,因此图5采用该分组方案。

古代人物的历史_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历史人物/

表2 轨迹聚类谱系

古代历史人物_古代史历史人物_古代人物的历史/

图5 轨迹透视

整体人生轨迹类型分为两类:权贵和精英。 强者分为两类:血缘强者和婚姻强者。 血脉强者的家乡通常是京城,所以他们的轨迹点大多位于视角的原点和对角线上。 标准差椭圆方位角方向是对角线方向。 血统强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帝王和氏族。 皇帝离京城比宗族更近;

已婚达官贵人虽然大半生都在京城度过,但他们的家乡一般不在京城。 妃子和太监就属于这种类型,标准差椭圆的方位方向是X轴方向。

精英阶层中,以士大夫为主体,分为重政者和重士两类。 偏政治文人包括公务员、经济、文学、宗教、历史等,他们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他们的生活活动往往更接近首都,表现为标准差椭圆长于X 轴。 交叉部分。

文人包括体育、音乐、书法、科技、哲学、语言、教育、美术、戏曲等,其工作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相对较少,迁移频率也较前者低。他们的活动一般不需要彼此靠近。 首都往往靠近家乡或文化繁荣的地方,这在透视图中表现为一个与X轴没有或仅有少量交点的标准差椭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士人从政的传统,不同部门的士大夫无法明确区分。 比如,苏轼被分入文官、哲学、文学、书法、体育五科。 因此,文学上的偏向和政治上的偏向是相对而言的。 的。

此外,军事将领和人民起义是两种特殊类型。 它们的标准差椭圆的方向性并不显着并且接近圆形。 军事将领由于其职业性质,其职位经常发生较大变动。 这体现在透视图中标准差椭圆面积最大,而起义将领一般都没有去过首都,在透视图上表现为远离X轴的标准差椭圆。

4。结论

理论上来说,生命轨迹是一条连续的线,但这条线无法获得,所以需要通过采样点来研究。 因此,生命轨迹最简单的分析就是传统的基于轨迹点的点模式分析,但其缺点是忽略了轨迹点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具有时间序列关系的,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轨迹点分析方法。

而且,人生轨迹并不位于抽象的时空之中,也需要基于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将生命轨迹的分析分为轨迹点、轨迹、社会属性三个层面,且大多采用新的定义方法。 经过测试,这些方法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分析效果,探索了中国历代名人的生活轨迹。 特征。

4.1 历史名人迁徙的驱动力

对于生命中迁徙的原因,埃勒加德认为,对于构成世界的微观个体来说,每个个体在任何时刻都与其他几个个体共存于特定的时空,并且所有个体都做好了时空变化的准备。每时每刻。 争夺资源以求生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名人迁移的动力机制:

1)人出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一般意义上不是决定性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却是显着的、有规律的。 比如王室后裔、权臣继承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会预测他们未来人生轨迹的特点。 状元多产于江南等文化地。

2)明星互动是塑造人生轨迹的核心力量。

人生就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组织资源以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 人类迁徙是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比如,文人希望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 进京秀才、外敌入侵、将领与他们作战、文官因受到排挤而被贬谪等等。

3)名人迁徙活动受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

虽然在考察单个个体的具体迁徙行为时很难察觉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影响,但对总结结果的分析发现,生命轨迹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历史模式,这将在下面讨论。

4.2 历史名人生活轨迹的空间格局

在名人生命轨迹的空间系统中,故乡和历史阵地是最重要的枢纽。 故乡是轨迹的起点,在很多情况下,也是终点,因为定居和搬迁的传统导致老年时倾向于返回家乡;

以首都或其他经济文化中心为代表的历史阵地,往往是现存历史名人的聚集区,吸引着后世想要展现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不断聚集在那里,以期获得与现有名人相同的地位。 建立人际网络的机会。

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名人的生活轨迹高度集中在首都等地方。 名人的迁徙呈现出先逐渐远离而后逐渐返回家乡、先逐渐接近又逐渐远离京城的趋势。

此外,生命周期也制约着名人的迁徙活动。 童年时期的迁移尚不活跃,但到了青年时期,个体开始有迁移的欲望并自发地向历史前沿地区靠拢,其前沿指数和迁移指数值逐渐增大。

然而,受塔状社会结构的限制,存在着阻碍个体迁移行为的屏蔽效应。 不同个体的前沿指数和迁移指数值从不同年龄开始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

此外,不同职业类型的明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特征。 血缘权贵的人生轨迹稳定性最高,而联姻权贵的人生轨迹往往只有在进宫的那一刻才发生改变。

相反,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将军的生活轨迹和人民起义都非常不稳定。 对于大多数知识阶层来说,他们的人生轨迹体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幼稚、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

4.3 名人的人生轨迹与历史前景

社会历史是由人组成和塑造的。 历史名人聚集、居住的地区,也是重要历史事件上演的舞台。 他们的生活轨迹与社会历史进程的空间投影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变化趋势。 历史人物的分布是识别区域历史的重要因素。 关键指标的重要性。

由于首都是政治和信息交流的中心,往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地位,加上中央集权的传统,首都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名人生活轨迹点的核密度结果呈现出明显的资本中心格局。 在单核结构中,同时期的人口、经济、文化中心起到了次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首都相当于历史的前台。

汉唐时期,中国呈现出东部黄河流域为人口和经济中心,西部渭河平原为政治中心的格局。 名人的重心位于人口中心和首都之间,名人相对于人口基数呈现西倾格局。

这种格局在唐末及宋、夏、辽、金时期因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迭而开始被打破,并在元代被重塑。 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江南地区成为文化中心,首都迁至今北京。 名人 重心仍在人口中心和首都之间,名人相对人口基数向北倾斜。

从西汉到清代的2000年统计时期,中国的历史战线和历史名人的迁徙格局完成了从东西向模式到南北模式的转变。 历史名人由整体西迁演变为整体北迁。 ,这种转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空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