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初探

关于历史教科书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初探

李青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一、明确历史教科书人物评价问题的必要性

笔者查阅了1992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历史教材,收集了历史人物,列出了近二十年来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初步分类统计表(限于篇幅,此处不会列出。)。

据统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330位,其中帝王将相170位,占总数的51.5%;科技、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人物117位,占总数的51.5%。 35.4%; 农民起义领导人有12人,约占3.6%; 少数民族文字29人,约占8.7%; 女性6人,占1.8%。

据统计,帝王将相占总数的二分之一,科技、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人物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他们应该是中学历史课本中历史人物的主体部分。

历史教科书按照什么标准选取这些历史人物,教科书中如何写历史人物,历史教学界的前辈们专门写了文章。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王洪志先生也在《历史人物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中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当前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命题就被资深历史学家热议,而历史教学专家却很少讨论历史教科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 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师生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诸多疑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历史学界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回避或避免。 因此,一些中学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出一些在具体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他们的研究成果卓有成效,但评价也各有不同,没有达成共识。

作为历史教科书的编辑者,对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遵循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法,需要研究和明确。 本文拟结合教材中出现的代表性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

二、评价教材中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基于类分析原理,

对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历史人物作出适当的评价。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被分为阶级。 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往往反映了他们的阶级利益。 阶级分析法是对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作出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科书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虽然目前许多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大多从文明史的角度描述历史人物,但具体问题仍然不能回避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否则将很难清楚地解释一些问题。

以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和将军为例。 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据笔者统计,这42位皇帝中,有不少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大作用,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 、光武帝刘秀、隋炀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统计的69位将帅中,衣殷、姜尚、管仲、孙武、孙膑、苏秦、张仪、廉颇、李冰、商鞅、蒙恬、陆贾、萧何、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钱学森、班超、甘英、曹操、诸葛亮、魏文、杨广、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姚崇、宋璟、狄仁杰、王安石、韩世忠、岳飞、文天祥、戚继光、俞大猷、史可法、郑成功、施琅等,他们有的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为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历史人物统计中的12位农民起义领袖,如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张角、王献之、黄巢、朱元璋、高迎祥、李白城、张献忠等……是农民阶级的代表。 他们带领农民军队不断推翻日益腐朽的旧王朝,力图改变农民阶级受剥削、压迫的处境,推动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 他们的做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此,教科书上对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进行了解释。 他们的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和赞扬。

二、本着尊重历史客观现实的原则,

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内,

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

评论历史人物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论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任何社会问题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之中。 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否则就很容易出现今天的向古人苛求标准或者使古人现代化的现象。 历史教科书严格遵循这一原则。

以曹操为例。 曹操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称他为大才大略的英雄,也有人称他为奸臣、叛徒。 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称曹操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这是因为曹操“能善决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最终击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他曾三下求才令:不论家世,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本领,就可以为官。” 曹操采取了“以材论贤”的政策,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曹操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历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也有人说曹操生性残暴。 为了给父亲报仇,他曾血洗徐州,屠杀了数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以致“泗水被堵”。 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还有,曹操还镇压了黄巾起义,他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也有人说他是奸臣、奸臣。 为了得天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 说曹操是奸臣奸臣,是从东汉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看他们是否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不是站在具体王朝的立场上,以王朝的利益作为评价标准。 当然,如果我们只关注曹操的错误,从而全盘否定曹操的历史功绩,那就是以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古人了。 曹操毕竟是统治阶级,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要镇压农民起义,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他是一位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课本中还是持积极的态度。

又如农民起义的领袖。 对于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过去都极力美化和抬高这些英雄的形象,甚至有英雄创造历史的说法。 这种评价不符合历史的客观现实。 但完全否定农民起义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是由于农民战争的影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每次战争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这个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每次农民起义都是在封建统治极其腐败和残酷的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农民已经无法生存。 正是在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下,他们一次又一次推翻了旧朝,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然而,由于自身阶级和历史的限制,农民起义的领导人要么受到统治阶级的镇压,要么转化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我们不能因为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就否认农民起义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 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都采取积极的态度,正面描述他们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3、坚持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凡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人物,都应该受到肯定; 相反,任何破坏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都必须遭到唾弃。 这也是评价教材中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人物都有专门的章节专门讲述这些英雄的事迹。 说起戚继光抗倭之战,他在浙江“九战九捷”,也在福建、广东与倭寇作战,直至最后基本消灭。 教科书称赞:“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日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说起郑成功,教科书详细介绍了他收复台湾的斗争,最后写道:“郑成功打败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教材还用小字详细描述了台湾郑成功如何命令士兵不得扰民、允许军队屯田开荒、向高山村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等,促进了社会进步。高山族经济发展。 发展。

戚继光的抗日斗争、郑成功的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领土完整、民族团结、民族解放。 教科书高度评价了他们的重要贡献。

4.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描述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经建立并不断发展和巩固。 我们祖国的历史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少数民族在优秀领袖的带领下,带头开拓边疆,积极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和经济往来。 他们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据笔者对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初步分类统计,中国古代历史中涉及的少数民族历史人物有29人,约占总数的9%。 其中正面描写了23位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如冒顿、呼韩邪、孝文帝、结力汗、古力佩罗、达作荣、皮罗热、松赞干布、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郑氏等。他、沃巴斯等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历史人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作出的积极历史贡献。

例如,在写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于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人们改姓汉族、学说汉语、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等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改革家。”

另一个例子是松赞干布。 教科书写道:“公元7世纪初期,吐蕃杰出政治家松赞干布成为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建立都城洛车。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对他说:“这对加强唐藏友好关系,发展西藏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坚持男女平等原则,

对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给予应有的评价。

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一项法律原则。 宪法要求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我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遵循这个原则。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是不可能实现平等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男女平等,是指运用男女平等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女性,肯定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贡献。

中学历史课本中,古代部分包括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武则天、黄道婆、李清照六位女性。

例如,唐太宗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教科书写道:“文成公主带着侍女、工匠、乐队,以及生产技术书籍和粮食、蔬菜种子入驻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藏友好关系。” 。 可见,她嫁给了少数民族领袖,通过她个人的努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她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匈奴、藏族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又如武则天,以皇后身份跳入政坛。 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盛赞她的功绩,说“官开元,治宏观贞观”。 还有黄道婆,一位普通的农妇,“年轻时到海南岛,向黎族人学习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回到家乡后,她将学到的技艺传授下去,改进了棉纺技术。 工具。”黄道婆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科书给出了一定篇幅的描述。

李清照是宋初杰出的女诗人,教科书上形容她“风格婉转,情感真挚”。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已成为一句绝妙的短语,她的歌词至今仍广为传唱。

历史人物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难以把握的理论问题。 上述教科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比较笼统、笼统的。 历史人物复杂而具体的评价方法是作者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笔记: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