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镂空凤鸟纹金冠
米色缬草染色圆点真丝
灰陶,乐器,乐器,汉代
从长安、信阳到楼兰、尼雅,再到安多克、帕尔米拉,中国古代丝绸织物都已被发现。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 其提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厘清历史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深度就会清晰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沿研究所青年学者卢文礼精心撰写的《丝路记忆:“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第一本从历史角度出版的书。 一本受欢迎的历史书。
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历史事实为标准
近年来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历史剧很受欢迎。 无论是芈月还是甄嬛,无论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都受到了粉丝的关注; 但另一方面,正剧史学家又不屑于科普历史工作,导致人们历史知识的混乱。 他们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历史,缺乏对历史应有的尊重。
作为一名专业历史学家,本书作者态度严谨,尊重史实。 每一章都是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编写的,有些结论来自他自己的研究。 例如,康熙皇帝在内蒙古设立了五路驿站,每个驿站由50户人家供养。 作者应该是在韩儒林先生等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进一步进行了详细的修改。 在今天的内蒙古,有一些地名叫五家子乡、五家子村。 河北省平泉县还有北五家子镇和南五家子镇。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更喜欢“五家子”这个地名呢? 在村里寻找老人时,大部分答案都是猜测。 读了《康熙皇帝》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这一切都与康熙时期设立的驿站“五十家子”制度有关。
将学术研究成果尽快普及给普通读者至少是历史研究的美妙之处之一,值得赞扬。
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按照历史划分方法,丝绸之路分为1.0、2.0、3.0时代。
从秦汉到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 主要是“中原”与“西巴里”互动的过程。 丝绸之路成为交流、交往、融合的重要桥梁。 由此,作者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理论——嵌入式互动,即“通过战争、婚姻、通婚、贸易、和平、互助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横向历史互动”。
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2.0时代,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时代。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白银大量流入。 但中国经济本应进入数量增长、质量停滞的时代。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商人选择了鸦片作为替代品,这种罪恶的商品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另外,明清初期存在的海禁政策,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 清朝废除海禁后,乾隆皇帝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将四个通商口岸改为只有广州港。 因此,统治者视野狭隘也是丝绸之路衰落的标志之一。
3.0时代当然是现在的时代。 作者划分的三个时代特点鲜明,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关于丝绸之路的衰落,我想在这里补充一点观点。 14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封锁陆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重要原因。 16世纪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受阻,不仅与明清初期实行的海禁有关,还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霸权国家对海上通道的控制、以及压制和平贸易。 丝绸之路的兴衰值得历史学家努力探索。
通过人物看整个时代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 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人,没有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就失去了意义。 我很欣赏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现整个时代的方式。 选取的人物也比较有代表性,既包括丝绸之路的决策者,也包括参与者; 不仅是皇帝,还有使节、商人、留学生、科学家、音乐家、探险家、宗教人物等,并注重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人物。 “新鲜”人物,如福建三王、三娘子、斯文赫定等,一些人物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鲜为人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沈括。 原来沈括给我们的印象还是比较扎实的。 他是一位一生热爱科学的科学家,写下了科技史上的巨著《梦溪笔谈》。 然而,在古代传统社会,没有像中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他只能以做官为生。 他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人物,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他在改良派和保守派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所以他上辈子才有时间和精力写《梦溪笔谈》。 书。 了解沈括一生的贡献以及他的著作对丝绸之路形成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这个人物有更充分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代。
在丝绸之路的决策和发展方面,作者力求根据每个时代的具体历史情况,再现时代全貌。 总的来看,丝绸之路历史的总趋势是曲折前行。 作者在写张骞时说:“一个国家的战略无论有多大,仍然需要有能力的人和决策者共同实施。张骞与汉武帝共同成就了‘千古盛名’。”掏空西域,雄才大略。” 在《腰带》这个“一路走来”的新时代,呼唤着具有“张骞精神”的人物的出现。 作者的描述很深刻。
处处体现丝路精神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发展。 通过掠夺别国来谋求自己的富裕,是欧美世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做法。 它对历史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我认为,丝路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取天下”的精神。 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或者说是中国思维,是各国共同发展、各国人民共享的。 各国发展红利和人民福祉必须得到保障。 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欢迎的原因。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陆文立博士的书行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很轻松地讲述了严肃的历史,这体现了他的功力。 作者文章首发于《环球人物》。 据说,该专栏每期出版,各微信公众号竞相转载,点击量数万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非凡记录》栏目也邀请作者做《丝绸之路历史人物》讲座。 迄今为止,他已经讲学12次,也受到海外华人听众的欢迎。
我与陆文礼博士见过几次面,感觉他是一位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青年学者。 祝愿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红,在历史研究服务国家、社会、读者方面表现得更好。
(本文为《丝绸之路的记忆:“一带一路”历史人物》的序言,有删节,略有改动。作者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原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
本文图片来自《永恒的记忆——丝路文明》展览,由杜看美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