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成就”。 这不仅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也深刻阐明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着的《神圣家族》中,他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敌视人民群众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吸收了积极因素,对什么是“历史”做出了深刻的贡献。前人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概括地说,“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己目标的活动”。 这一经典论述为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理论和实践生涯中多次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 恩格斯强调:“人们总是通过每个人追求自己有意识地期望的目的来创造自己的历史,而这些多种欲望向不同方向运作的合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基于对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历史作用的深入考察,人类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主导地位。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心主义历史观贬低人民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帝王将相、英雄创造的。 其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把人类的思想和动机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而没有看到隐藏在思想背后的物质动机; 从阶级角度看,是剥削阶级统治地位的维持。 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的需要。 相反,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深入审视“现实个体”及其本质,以历史整体“合力”为基础,把人民解释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己目标的活动”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哥白尼革命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的实现。 它充分肯定了人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逻辑延伸,也在理论上有效地揭露和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现象、本质和根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的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正确认识其核心范畴——历史。 与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历史和历史本质的认识不同,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行唯物主义,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 实践活动的历史,即脱离现实、以虚构、抽象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所谓“活动或行为”,不可能对历史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任何实际作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强调历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真正主体——人类意识目的的设定和指向。 这个设定和方向是基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现实所提供的可能性。 建立在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实践的基础上。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历史的本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过去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历史视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外化,而旧唯物主义者则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机械地认识历史。 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审视社会历史领域时陷入唯心主义的这些问题,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认识和解释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个体”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生命存在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基础。 实践作为人类的客观活动贯穿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赋予实践社会历史存在的影响和发展的基础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实践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生产关系阻碍实践发展时,人们必须用实践使生产力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不断释放社会潮流。 前进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在对社会历史的实践认识基础上,强调历史作为人类的历史,既有明确的目的设定,又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即历史期望。 “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但自然历史不是我们的。” 恩格斯在谈到人类历史时也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人,是有意识的、有思想或热情地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是出于有意识的意图。 这种目的绝不是由传统历史目的论中的“理性”、“绝对精神”等抽象实体预先决定或预定的,而是基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需要和现实。不仅如此,历史目标的设定不是盲目的、无方向的,而是与人们如何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历史的目的被视为人们理解的一个概念。这个理念最终是为了实现人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只有将人与历史联系起来,共同思考,才能把握历史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源于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反思。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它不仅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一批新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 工人阶级政党激发了无产阶级争取个人权益的主动性和革命精神,极大地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前途和命运,为国际工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行动指南。 ‘ 移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性历史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从党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人民,而且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赞成、赞同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同意作为党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路线、方针、政策。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接力创造的”。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一切成就都是人民的功劳。 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回顾百年奋斗历程,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群众历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国家奋斗目标、民族愿望追求、人民美好期望融为一体、赋权于民、赋权于民,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同时,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的是人民群众; 在推动改革时,他们也是最依赖的人。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坚强防线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筑成的。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困难和挑战,成就伟大事业,都是没有失败的。 我们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创业、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作者:叶泽雄、赵婷均为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