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近代史爱好者。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在今日头条和百家网上阅读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细节。
我在家里买了几千本历史书。 但我不喜欢大的通史和历史教科书。 通史基本上是宏大叙事。 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走向,但却看不到有血有肉的故事和细节,这就少了一些趣味性。
教科书太枯燥,大部分内容都是结论性的。 这些不是我的兴趣。 我喜欢一些名人“八卦”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必须有根据,不能以次充好,不能随意捏造。
比如京剧大师荀慧生,很多人只知道他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不知道他也是凡人,有着很多和常人一样的弱点和缺点。 例如,他吸毒,然后戒掉,再吸一次又一次,差点死掉。 又比如在医院里,他年轻时曾狂野过,与很多人有染……这些都毫不犹豫地记录在了他的日记里。
知道这一点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 相反,因为我了解了他的缺点,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变得更加丰满、具体。
另一个例子是周信芳,他也是一位艺术大师。 为了在上海立足,他不得不向上海青帮头目拜年,送礼物,唱生日歌,还违心接受76号头目的勒索,受伤身亡。 他免费去看戏,甚至是社会小人物的算计……其中的无奈和辛酸,都一一出现在他的日记里。
如果没有这些留在世上的记录,无论我们今天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我们都无法想象他们当年的生活,也无法回到历史场景。 有助于我们重建生动的历史文化景观。
另一个例子是陈希英。 大多数普通人只知道他是鲁迅的对手,仅此而已。 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名人。 在他的日记中,他记录了许多名人的细节。 比如,很多人都说宋子文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其中包括著名银行家张公权(徐志摩的妹夫、张幼仪的弟弟)。
又如,著名外交家、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也与宋子文相处不好。 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骂他,导致两人水火不容。 又如,一些国民政府特使,如于航吉,因经费和薪俸不足,经常到国外大学兼职攻读博士学位、教授职位。 他们的日记里都有记录。
就连妻子凌淑华的外国情人朱利安也出现在陈西英的日记中。
这些细节也许不足以点缀风雅殿堂,但足以帮助我们丰富对历史名人的性格、品味和形象的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政治纠纷的洞察。 我们甚至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国民政府。 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又如,“发现”张爱玲的著名学者夏志清与其终身未婚的弟弟夏建,在书信中经常讨论女性和电影。 里面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而有趣,小而有益。 读书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 这就是为什么我到目前为止都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