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三大农书之一,在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记述的许多生产经验和科技原理至今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三大农书之一,在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记述的许多生产经验和科技原理至今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该书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从题署中仅知为后魏时人,曾任高阳太守。后魏有两个高阳 ,一相当于今山东临淄一带,二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境,一般推测贾思勰为益都人(今山东寿光县一带),曾在山东的高阳任职。从书中内容可以推知:除了山东外,他可能还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并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生产实践,据考证该书约成于公元5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之间。
贾思勰著作此书的目的,是阐述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和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的主张。他在《<齐民要术>序》中列举了大量历史资料,其旨在说明农业之重要,并希望吏民明白这一道理。 齐民 即平民。《管子君臣》下: 齐民食于力,则作本. 要术 即重要的谋生方法。故整个书名的意思是: 平民谋生要术 或 平民致富要术.全书计分10卷92篇,计约11万字。 起自农耕,终于酰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各卷内容的基本顺序是:粮食作物、蔬菜、果木、木竹和染料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酿造和发酵、食品加工和储藏,以及煮胶和制笔墨,最后还谈到了 非中国所植者 ;可知其内容涉及较广,包括了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是先秦两汉农业所不及的。《吕氏春秋?任地》等三篇(属作物栽培总论性质),西汉《汜胜之书》,都只限于种植范围;东汉《四月民令》虽涉及面较广,但对生产技术记述得十分简单,也缺少理论上的说明。《齐民要术》则既重点突出,又内容丰富;虽以生产技术为主,亦不乏理论性的概括,其生产技术虽以种植为主,亦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储藏等各个方面,其种植虽以粮食作物为主,亦涉及到了桑麻和油料、染料、饲养和园艺作物;其生产技术虽主要反映黄河中下游的情况,同时也涉及到了南方及外域的植物品种。故其堪称中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农书。其最后一篇引述了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带植物,成为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南方植物志之一;其又引述了60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其中不少北方也可看到,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救荒思想,也使书的内容更为充实。
《齐民要术》是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的系统总结,它既保存许多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又总结了许多北魏时期的新经验、新成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如下几个方面:①明确指出了精耕细作对于熟化表土,防旱保墒的作用,并提出了一整套精耕细作和中耕的技术措施。②强调了选种育种之重要,并介绍了多项较好的选种、育种方法③总结了一套轮作制度,充分肯定了绿肥的肥效。④反映了生物学方面的多项重要成就,如前云: 嫁枣 和 振去狂花 ,说明人们对植物内的养分运动已有一定认识;说 榆性扇地 ,说明人们对植物与阳光的作用已有一定认识;此书还揭示了大麻生殖机理之谜——授粉作用,并指出只有通过 放勃 才能结实;此书又通过对动植物选种育种的研究,肯定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已基本成熟,之后的一千多年,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未超出此书指出的方向和范围。所以《齐民要术》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世界农业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贾思勰是我国、也是全世界著名的古农学家,他博学多才,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所以《齐民要术》在学术思想上的成就,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归结起来,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四个方面:①既注意历史的间接知识和经验,又注意实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谈到本书的写作和研究方法时说: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即是说,作者研究并汇集了历史文献中的农业科学技术,收集并整理了民间口头流传的生产经验,向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和知识分子请教,最后再用自己的实践来一一进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至今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据统计,《齐民要术》引用的前人著作达150多种。
②强调应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主观盲动,这一思想几乎在全书各篇都可看到。其《种谷》篇云: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此第四句意即任凭主观意志而违反客观规律。
③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强调 力能胜贫 、 勤则不匮 和 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等靠人不靠天的思想。
④比较注意量的变化和数字规范化管理,这也是在全书大多数篇章都可看到的,如《大豆》篇云: 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六百八十坎. 一亩用种一升,用粪十六石八斗.这许多数字虽未必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显然是具有指导作用或参考价值的,亦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齐民要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被后人视为古农书之经典,后世的大型农书,如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等,都曾节引或转载过《齐民要术》的内容,就连写作体例,也曾以之作为蓝本;人们一再翻印,在黄河流域、在江南,都普遍流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