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刀杀人 诸葛亮密谋玄计,杨仪乘机陷害魏延,终于酿成蜀汉史上第一大冤案,也是第一大悲剧。 杨仪与魏延各持其能,一直不和。诸葛亮经常调和,以求平衡,最后也想借杨魏矛盾除掉魏延。这就注定,魏延将成为“阳谋”斗不过“阴谋”的牺牲品。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病危时,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调度方案。这样重要的会议,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禕、护军姜维参加,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诸葛亮决定,由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魏延不服从,军队仍按计行事。这就为杨仪阴谋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机。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密不发丧,派费禕去揣度魏延的意向,并抓住魏延个性矜高的致命弱点,用欺诈和激将手段,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撤兵之前,率领所部径南归。杨仪便派马岱以叛逆罪追杀之,并诛延三族。这不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魏延还是想抢先奏报朝廷,指控杨仪反叛,希望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根本没有叛逆之心。如果反叛,何不北向投魏?倒是杨仪,后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诸葛亮早已察觉杨仪心胸狭窄,不能为相),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采取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多次建议和行动,进行掣肘与压制,直至借机处之,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怀疑之心作祟,怕今后后主刘禅驾驭不了魏延而出乱子,同时也为自己指定的“成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的人蒋琬、费禕扫清障碍。 诸葛亮所制造木牛流马始末 诸葛亮屡次讨伐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 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 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个部将各引500 名军士,夜间伏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数匹木牛流马。然后令巧匠100 多人,当面拆开,依照它的尺寸长短厚薄,仿造木牛流马。不满半月,造成2000余只。接着命令几个部将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来来往往,没有断绝。再说蜀兵回去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去几匹,诸葛亮却笑道:“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以后就得到魏军的许多粮草呢!”部下大惑不解。 几天后,部下向诸葛亮报告:司马懿派兵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道:“果然不出我的意料啊!”使命令部将王平说:“你带领一千军士,装扮成魏兵,星夜偷越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直接到运粮的地方,将护粮的军士杀散,马上驱赶装满粮草的木牛流马回来。这时,魏兵必定追赶,你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抛下它们就是。魏兵赶也赶不动,牵也牵不动,抬也抬不走。我再派兵前往,你们就再回身将木牛流马之舌扭转过来,长驱直进,那时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领兵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部将张嶷道:“你带领五百军士,装成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一手执绣旗,一手举宝剑,身上挂着葫芦,里面藏些能引着烟火的东西,埋伏在山脚。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赶木牛流马。魏兵见了,必定怀疑你们是鬼神、不敢来追赶。” 张嶷奉命走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去接应王平、张嶷,并布置一些部队去断绝司马懿的归路。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果然,蜀军夺来了魏军的大批粮草。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 张昭的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虽然他的言辞带有羞辱和人身攻击的特点,但仍不失儒生的礼仪和客套,他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最终达到羞辱孔明、杀一杀孔明傲气的目的。他和孔明斗了三个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风,弄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个回合: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先投石问路,听说阁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吗?张昭的试探之语,如果换了别人来回答,大概会说,不敢当!哪里哪里!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怎敢自比管仲乐毅啊?但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是啊,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看来诸葛亮的口气很大,底气也十足! 张昭暗自高兴,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来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于是他步步紧逼,开始了第二个回合的发难。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那些被诸葛亮气死的人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妇孺皆知,可怜周瑜三十六岁命归黄泉,让人扼腕叹息。秦腔戏中有个笑说,二人对话,问:“周瑜他爸叫个啥?诸葛亮他爸叫个啥?”答:“周瑜他爸叫周既,诸葛亮他爸叫诸何。”问:“为啥?”答:“不是说‘既生瑜,何生亮’嘛!” 回顾一下三国故事,大致想来,诸葛亮不光气死了周瑜,还气死了另外两位。 一位是魏国司徒王朗。这个王朗可是三国时期的名人,山东人,与钟繇、华歆并为三公,谥号成侯。他本是汉朝旧臣,当过菑丘县长、徐州治中从事,还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这个太守共干了4年,干得还不错。后被江东的孙策攻打,王朗坚守城池,最后被孙策击败。还是曹操爱才,让他当过谏议大夫。魏国建立后,当过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曹丕称帝后,重用王朗,对其言听计从。《三国志·王朗传》说:“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就是这个能人,却被诸葛亮于两军阵前气骂而死。 公元227年,诸葛亮领兵打败夏侯懋,收了姜维夺得三城,兵临渭水。76岁的王朗不好好待在京城养老,却意气风发,随同曹真出征,并夸下海口,说要说降诸葛亮。两军阵前,看二人如何对话: 王朗说:“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诸葛亮答:“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王朗说:“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说:“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结果,王朗听完,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气死王朗,手法有三:一是抓软肋。首先提出他是举孝廉入仕,这就使他有叛汉助贼之嫌疑。二是渐递进。诸葛亮话语,层次严谨、步步为营,对偶、反问相继使用,辛辣犀利。三是说重语。诸葛亮说王朗“罪恶深重,天地不容”、“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另一位是魏国大将军曹真。这个曹真是曹操的族侄,也是曹操的养子。曹真力大勇猛,是魏国一员虎将。魏明帝评价曹真:“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看来,曹真当上大将军,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的能力。《三国演义》的描述可能不同于正史,它让曹真无勇、无谋、无声望、无心胸、无判断、无学识、无胆魄、无见解,屡败于诸葛亮,受挫于司马懿,后竟给司马懿气病。病就病呗,不至于死,可他真真地被诸葛亮给气死了。 当时诸葛亮听说曹真卧,认为:“若曹真病轻,必便回长安。今魏兵不退,必为病重,故留于军中,以安众人之心。”他骗魏国降兵,说他与曹真有约,让他们把一封书信带给曹真。信的内容如下: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嗟尔无学后辈,上逆穹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洛阳;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秦川为平壤,荡魏国作丘荒!” 曹真看完这封信,和王朗一样,“恨气填胸”,当天晚上就死于军中。 诸葛亮气死曹真,言语中三点可怕:一是揭其短。说他是“无学后辈”,不会打仗,“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二是击其穴。曹真性格上有缺陷,就是妒忌人、爱面子,诸葛亮说他没脸再回关中,就是历史上也只能记他的败绩。三是用其傲。曹真心高气傲、气极败坏,诸葛亮却扬言要“荡魏国作丘荒”,岂不让曹真气上加气。 诸葛亮有多少家产 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先生是多么的清廉。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一句话把诸葛先生的家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财。 诸葛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官、具有何等的品质,从其家庭财产清单上一看就能一清二楚。 诸葛亮的致命缺陷 刘备和诸葛亮是史称楷模的一对仁君贤相,“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等故事千古传唱。在他们新野相识的“蜜月期”,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们的“鱼水之欢”甚至引起草根集团的不满——“关羽、张飞等不悦”。 但是,赤壁之战结束后,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一直到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这十多年间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一语带过。这十多年对于蜀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取益州、定汉川、失荆州、败夷陵,等等诸多大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蜀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之中竟没有“千古贤相”诸葛亮的身影,岂非咄咄怪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曾发生过严重分歧,甚至是重大矛盾?刘备利用草根集团和巴蜀集团压制着荆州集团,把诸葛亮边缘化了? 《资治通鉴》在这十多年的历史里,除了记载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外,还记录了他刚入川时(公元214年)的三件事,第一是对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容忍,第二是“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之后,其与法正的一番辩论,第三件是诸葛亮为“众事不治,时又沉醉”的蒋琬求情。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件事是以法正为代表的巴蜀集团取益州有功,炙手可热,烈火烹油,荆州集团避其锋芒,使巴蜀集团“少行其意”。第二件事,能否理解为荆州集团对巴蜀集团的反击?“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打击为主,拉拢为辅。第三件事,可看作是诸葛亮对荆州集团后续人才的保护。而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备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刘备对荆州集团有时也不得不作出适当的妥协与让步。 刘备死后,诸葛亮走上了蜀汉前台,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凡是曾被刘备重用的人物,都相继落魄失意;诸多被刘备贬抑的人物,却相继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这不能不让诸多高度评价刘备、诸葛亮这对“最佳拍档”的人士大跌眼镜! 先被刘备重用,尔后落魄失意的人物,除了前文所述赵云、李严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魏延。魏延这位“叛臣贼子”其实很值得同情,甚至值得有人为他平反。他应该算作草根集团的传承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所谓“部曲”,就是刘备的私人军队,而且是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军队。刘备对魏延十分重用,“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不拘一格提拔任用,重用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张飞!魏延其实可称为蜀汉最有勇有谋的一员战将,尤其是他随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提出以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的作战计划,可行性很强,胜面也比较大。但是,“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最终因为指挥谋略和用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北伐不成、兵败街亭——孰不知三十五年之后,邓艾父子“以万人入江油之危险”,凿山通道七百余里,直抵成都城下,一举灭蜀,其奇袭策略与魏延如出一辙。 史料还记载了魏延与荆州集团成员、襄阳人杨仪的严重不和、互相倾轧,诸葛亮的态度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诸葛亮无能。自己统领导的北伐军中,最重要的谋臣和最重要的武将势如水火,却无力调和,岂非无能?二是诸葛亮利用杨仪抗衡和牵制魏延。而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大一些。诸葛亮死后,魏延大言“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事邪”?坚持继续北伐,不同意撤军,而且他还“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但他没想到诸葛亮临死前还算计了他一把:“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最终魏延被夷三族,脑袋砍下来之后,“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可怜!可悲!可叹! 在刘备死后交上好运、“咸鱼翻身”的,大都是荆州集团成员,尤其是蒋琬和马谡这两位荆州集团的后起之秀。蒋琬前文已述,因为失职而引得“先主大怒,将加罪戮”,此时“一生行事唯谨慎”的诸葛亮挺身而出、舍身相护。刘备死后,蒋琬飞黄腾达,数年之内就被诸葛亮内定为人,并“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继诸葛亮死后,蒋琬如愿成为第二位蜀相。 马谡其实早就被刘备看死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早年与襄阳籍马良兄弟交好,尤其对马谡情若父子(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因而违背刘备的遗愿重用马谡:“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其后果是“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之后上演了一幕挥泪斩马谡的千古悲剧——我们除了怀疑诸葛亮的识人慧眼之外,对他的胸襟、“山头主义”是否也可以质疑呢? 诸葛亮为何喜欢坐四轮车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人物,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他的举止也与众不同,喜欢挥动羽毛扇,喜欢乘坐四轮车。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打扮并不多。以前说过,诸葛亮的羽扇是当时文人的特征,那么四轮车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是个帅哥,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样的人为何在四轮车上指挥打仗?那样,方便吗。 应该说诸葛亮亲自指挥大规模的作战,是在刘备死后,五虎上将凋零,此时朝中智谋之士奇缺,能征惯战的人又没能选拔上来,造成诸葛亮不由得每一件事不事必躬亲。早期刘备开创江山,多由庞统法正等调度,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冲锋陷阵,刘备死后,诸葛亮鞠躬尽瘁,可想而知身体每况愈下,因此可想而知诸葛亮作四轮车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不论冬夏,他总是羽扇纶巾,端坐四轮车。要的是那种仙风道骨的派头,求的就是那种不疾不徐的风度,给人一种稳如泰山之感。这也是古代读书人的风格。诸葛亮首先是谋略家,讲究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稳坐四轮车中,就有这样的谱,让敌人看了心寒,让自己人看了以后有了主心骨。 其二,身体跟不上。诸葛先生的身体不太好,一个读书人不重视体育锻炼,又喜欢熬夜,自然身体有些小恙。据专家分析,诸葛亮应该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风瘫之类的病。因为他南征孟获的时候就乘坐四轮车。毕竟南方多山,道路难行,四轮车更难行走。而诸葛不骑马,可见身体应该有些差。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是诸葛亮青少年时摔伤腿脚,地点最可能是泰山郡。那时正是他好动的时候。泰山郡坐落在泰山脚下,周围都是崎岖不平的山区,难免在玩耍时发生意外。这样长时期坐着轮椅,导致气血不流通,瘀血阻络。后来想骑马就不太可能了。 其四,诸葛亮过于劳累,当时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就说他干的多吃得少,日夜操劳,像这样下去身体肯定吃不消,身体是的本钱,一旦长久僵持下去,诸葛亮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因此后来司马懿就不给诸葛亮提供作战的机会,因此诸葛亮一直抑郁下去,后来果然不治而亡。 当初,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阵时,司马懿一身戎装,来到阵前,却见对面蜀军阵中,诸葛亮乘一辆没有油漆的车,着着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挥着三军。司马懿不由地赞叹:“真可谓名士矣。”可到最后,却见诸葛亮一身疲惫,怎能不感慨。可见诸葛亮坐四轮车其实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身体太差的缘故。 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以后又征服了长沙等四郡。周瑜想想十分气恨,正无处报复以夺还荆州。不久,刘备忽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对孙权说:“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来南徐幽禁,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大喜,郎派人到荆州说亲。 刘备认为这是骗局,想要拒绝,诸葛亮笑道:“送个好妻子上门何不答应?您只管去东吴,我叫赵云陪您去,自有安排,包您得了夫人又不失荆州。” 接着,诸葛亮暗暗关照赵云道:“我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赵云贴身藏了,领了500 士兵护卫刘备前去东吴。到了南徐,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心中有数,即令士兵们去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并大肆张扬:“刘备要与孙权妹妹结亲了。”并劝刘备去拜见乔国老。 乔国老将此事告知吴国太。吴国太大怒,召见孙权骂道:“男女婚嫁是大事,怎么我做母亲的不知道?”传令在甘露寺相亲,一见刘备仪表堂堂,就完全同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孝顺的孙权只得依了母亲,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变成了真事。孙权让人把消息告诉在柴桑的周瑜,周瑜心里叫苦不迭。 周瑜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写信给孙权,说:“刘备出身很苦,从没享乐过。现在利用声色犬马迷住他,离间他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出兵攻取荆州。”孙权依计而行。 果然,刘备迷恋新婚的甜蜜生活,暂时不想回荆州。赵云劝告也无用,非常焦急,想想到了年底,便打开第二个锦囊,立即心领神会,向刘备报告:“曹操兴兵50 万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主公要赶快回去。” 刘备大惊,只得将实情告知夫人。夫人表示愿跟他回去。刘备说:“你哥哥孙权阻止怎么办?” 孙夫人想了一会儿说:“借口到江边祭祖离开此地。”夫妻商议停当,于次日就去江边祭祖,出了城沿江一路朝荆州方向飞奔而去。 等孙权知道,刘备他们已走远了。孙权大怒,先后派两起人马追赶。刘备一行人快到柴桑地界,又有周瑜派出的一支军队拦住去路。赵云见形势危急,忙打开第三个锦囊给刘备看。刘备依计向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怒,命推出坐车,对东吴追赶的几个将军严辞斥骂。将军们如何敢得罪孙权的妹妹,便让开大路让刘备他们通行。 刘备一行走到快近荆州地界,东吴追兵又至,诸葛亮把刘备接应上船。忽然,周瑜率战船追来,诸葛亮叫部下弃船上岸,周瑜也上岸汇合陆路士兵一起追赶,却给诸葛亮安排的关云长、黄忠、魏延三支伏兵杀得大败。周瑜急急下船,岸上刘备的士兵齐声喊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又羞又恼,大叫一声,伤疤迸裂,昏倒于地。部将将他救醒,开船逃走。→ 诸葛亮的故事
标签: 历史的重要人物 、 秦桧妻子 、 秦桧32代后人照片 、 司马迁有后代吗 、 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