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燧人之初,人类还没有姓名,也无文字,“人氏”是后人加上去的。“燧”是古越语的记音,今侗语称敲为“燧”(第一音)。称火为“贝”,“燧贝”就是钻木取火、敲石取火。 燧人,燧人之初,人类还没有姓名,也无文字,“人氏”是后人加上去的。“燧”是古越语的记音,今侗语称敲为“燧”(第一音)。称火为“贝”,“燧贝”就是钻木取火、敲石取火。可见,燧人是因敲打树木和石头取火而得名。除了凡敲打之类都叫“燧”外,在侗语中还有粉碎之意,弇兹氏,又叫帝弇兹。侗语称创造发明为“帝”,称绳子为“弇”(谐音),侗语称带子为“兹”(谐音),“帝弇兹”就是发明搓绳编带的人。 何诺耶劳、何约耶劳。何诺,是倒装语,倒过来就是诺何,是雒河的异写或记音。雒河,也称雒水,发源于陕西雒南华山,在崤山、熊耳山之间广纳百川,流经河南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流经面积1.8881万平方公里。上古时代,在雒河流域生活的都是雒越人,故称雒河为“伊雒河”,伊,在侗语中是指“我们”,前面所说的“伊萨姆”,是指“我们的始祖母”,这里所说的“伊雒河”(伊何约)是指“我们雒越人的河“。雒河里有雒神叫雒嫔,嫔,在古侗语中是指龟鳖之类,雒嫔,意为雒河里的神龟灵鳖。这里的人皆以雒为姓,自称雒民。以雒为国,自称雒国。夏商时期雒越人在今洛阳市(古称雒阳,秦始皇改雒阳为洛阳)建有雒邑,是古雒国的都城,其首领是雒陶。学界有雒陶疑为皋陶的说法。皋陶是东方鸟夷部落少皋氏的首领,大禹继位后,曾荐推皋陶为其继承人。“皋陶”是侗语对头人的称呼;雒,是雒越人对鸟的总称,陶,是头人,“雒陶”就是雒越人的头人、古雒国的首领之意。“皋陶”和“雒陶”都是一个意思。 古人以发明创造为名,两个雒越人的女性部落首领,一个叫何诺耶劳,一个叫何约耶劳(也许是一个人),侗语称女性为“耶”,称老人为“劳”,也称有众望的人为“劳”,有如汉语的元老、老练之意,“耶老”是对女性部落首领的尊称。《洛书》出于雒河,《竹书纪年》曰:“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雒河的这位女性部落首领是洛书的创造者,故称何诺耶劳。何约,就是河图,何约耶劳,就是发明《河图》的女性部落首领。可见,两个女性部落首领的名字只一字之差,是以区别一个创造河图,一个创造洛书。 华胥氏,又写作华媭,胥(媭)是从“燧”字的音转而来,“华”才是她的名。学界普遍认为,中华之华字由此而来。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华胥氏时代还没有文字。又有学者为之辩护说,华胥氏是由于惊赞花果之声“哗”而得名。说华字的本意为花,甲骨文的华字就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下面我们来看甲骨文的华字是如何写的: 象形字,华与巫、粤、垂同源,就其甲骨文、金文、和小彖、 (甲骨文); (金文) (小彖)。 三个字的形体来看都是下垂的,而花是上扬的,此其一;其二,巫字和垂字也是下垂的;其三,粤字内腔是米字,是禾苞的象形;其四,甲骨文的第一个字象形谷穗,金文象形一卉禾线,小彖象形一株禾谷,下部是根茎,中部是叶片谷穗,上部是稻花,总体来看三个字都是禾谷的象形,只有甲骨文的第二个字象形是花树。可见,华的本意不是花,而是禾谷。古越语称禾谷为“华旺”,华是谷子,旺是稻草,侗歌里有“九相拜韶,哈累华斗旺”的形容词,翻译成汉语就是“我的情人呵,哥妹本是一棵苗,根深叶茂穗子长。如今你嫁别人去,就象摘了禾线剩稻草”。现在侗语也称大米为“华咪”,称秧苗为“佳”,是华字的音转,称禾根为“上佳”,也称“上华”,称叶子为“华”,称禾苞为“华留”,从头到尾都是“华”。所以,笔者认为:华字音源于古越族对禾谷的称呼。 “华”字音是侗台语的一个基本语音,以“华”字音为词头的词语很多: 华──一切植物的叶片均称为“华” 华──耙 华响──众人、众多、公共,是众多谷穗颗粒的延伸 华华──吆牛声 华华──风声、雨声、流水声 华──罗卜 稳华──生发,含生长、发育、分蘖等许多词语 在侗语中,“花”,读音“画”,是另外一个词头语,不在“华”字语意之内。下面解释女娲名字有说明。 由此可见,“华”字音是农耕语言,主要语意是稻谷、生长、众多、声响。其声源可能来自于风吹树叶的声响。华胥氏姓风,当时还没有文字,因此,“风”字也是汉字记语音。现在侗语称风为“艮”,那么,这个“风”字的语意是什么呢?有些学者说古字风凤相通,华胥氏是中华民族龙凤的起源。在侗语中,风,则是露水,有“凤水”一词,但不是指风水,而是指清晨之露水,可见,“风”姓是指雨露滋润禾苗的意思。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华胥氏时代是否会种稻?对华胥氏所处的时代,学界有几种说法,一说华胥氏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领袖;二说从华胥氏创嫁娶之礼来看,她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度时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测: 一是从社会形态来推测。《列子》一书中有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己。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此等描述表明,华胥氏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时代,距今约2─1万年。从湖南道县玉蟾岩稻作文化遗址来看,人类已进入原始稻作文化阶段。这与学界的第一种说法接近。 二是按照历史纪年来推测,远古时代为五万年前,太古时代为三万年前,上古时代为二万年前,中古时代为一万年前,下古时代为六千年前,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与学界的第二种说法接近;大量的考古证明,10000─5000年前,江南各地已普遍学会种稻,江北也普遍学会种粟。 三是从华胥氏世系来推测。学界普遍认为:伏羲、女娲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物,距今约10000─5000年,而华胥氏是伏羲、女娲的生母,这就等于说华胥氏是中古时代的人物,这一推测与历史纪年的推测是一致的。 以上三种推测都说明,华胥氏时代已经进入农牧时代。以稻谷命名,以雨露为姓是可能的。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这些分部的命名,也与天风雨露相吻合。 伏羲氏,这个名字在文献中有宓羲、伏戏、庖牺、包戏等不同写法。为何有那么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各有什么样的含意?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看到任何解释。只在《尚书大传》中有这样的说法:“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包牺。不了解的人以为是姓包名牺,那就错了。包牺是侗语,侗语称儿子、哥哥为“包”。我们到侗乡去随处都可以听到母亲们、奶奶们亲切地叫他们的儿子、孙子为“包姚”,就如同汉语的“我的儿、我的宝贝”一样。上古时代为母系社会,氏族的姓均以女性而定。牺,是胥字的同音异写,“包牺”,就是华胥氏之子。 伏羲。侗语称出去、出产为“伏”(伏乎切),羲,是易字的同音异写。“伏羲”就是创造《易经》的意思,这是古人以创造为名的贯例。也是世人对伏羲创造《易经八卦》的纪念性称呼。 伏戏。戏,是易字音的延伸。伏字音转为“午”字音,就成了舞蹈的用语“伏戏”。据文献记载,伏羲创八卦之后,曾建有传授《易经》的八卦台,今河南省河洛镇洛口村的山岭上有伏羲八卦台遗址,今河北新乐县也有伏羲八卦台一处。“伏戏”之名,有可能是由于伏羲向群众传授八卦时,比比划划,手舞足蹈,因而得名。由此看来,伏羲还是舞蹈的鼻祖,故曰“戏皇”。伏羲生于四川阆中,著名的“巴歌渝舞”也可能是他的创造。 宓羲。侗语形容听不懂的语言为“宓羲宓羲”,意为迷迷糊糊不知道讲什么。阴阳八卦是一门深奥的知识,伏羲向群众讲解八卦时,可能没有几个人听得懂,故形容为“宓羲宓羲”的。习以为常,“宓羲”也就成了伏羲的一个名字。 太皋。太皋是上古东夷民族的首领,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历史学界已成定论。《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皋之虚也。”陈,是指河南淮阳,就是说河南淮阳是太皋的居所,今存太皋陵墓。对于太皋和伏羲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史学界则有争论,西汉刘歆在《世经》中把太皋和伏羲并称为太皋伏羲氏,史学界默认了这一说法。之后,各朝代均称太皋伏羲氏。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宋代苏辙在《古史》中说:“太皋伏羲氏,风姓,观天地之象,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画八卦”。当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等也都认为太皋伏羲是一个人。笔者综观一些史籍,觉得太皋、伏羲有四个共同点: 一是太皋、伏羲都是风姓; 二是太皋、伏羲都是鸟图腾氏族。伏羲氏族的三个分支均以鸟为名:一为大鵹,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太皋氏族,以鸟名人,以鸟名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我祖少皋,鸷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被者也。祝融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名者也。”侗语称鸽类为鸠,五鸠,即五个官职均以鸽鸟为名。少皋部落俨然是鸟的王国,少皋便是这个鸟王国的首领。少皋祖宗三代也都是鸟名,少皋,是侗语对白鹭的称呼,其父太皋是侗语对天鹅的称呼,其母名简狄,是侗语对燕子的称呼,这与《诗经.》、《楚辞》、《吕氏春秋》、《史记》等古籍中所说的“玄鸟生商”完全一致(玄鸟即燕子)。商高祖夔的夔字,是侗语对画眉鸟的称呼,殷高祖亥的亥字,是侗语对鸡的称呼。《山海经》记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说的就是殷高祖王亥。 三是太皋、伏羲都生于巴蜀,《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代罗泌《路史》说,伏羲生于四川阗中的仇夷,长在起城。对此,清代黄爽编的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注》:“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土,是伏羲出生处。” 四是太皋、伏羲都是东夷民族的首领。越鸟巢南枝,伏羲出生四川阗中,为官河南淮阳,太皋也是。淮阳为东夷部落集团都治。 另外,我们可从淮阳太皋陵来分析。在太皋陵里有个统天殿,统天殿里坐的是伏羲像。在天水伏羲庙里有个太皋宫,太皋宫里坐的是伏羲像。两个陵庙都只有伏羲像,太皋伏羲的确是一个人。据此,笔者认为:太皋是伏羲的名号,而不是姓名。因为伏羲氏族是鸟图腾氏族,鸟是这个氏族的族徽,也是鸟王国的国徽,因此,伏羲的陵墓以太皋命名,以伏羲命名的庙宇则冠以太皋宫。这与黄帝陵、炎帝陵是一个性质。黄帝叫轩辕,炎帝叫连山,但他们的陵墓都没有以他们的姓名命名。像他们这样的历史人物,名号比实名更重要。 以上几点足以说明,太皋伏羲氏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氏族无疑。 女娲。史学界有女娲是女性还是男性之争,有说相对于天,是女性,相对于地是男性,是两性人;清代学者赵翼则说女娲是男性,女娲是姓别,而不是性别,他的这一观点来自于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此书说,女娲本风姓,代宓牺立,号为女希氏,是上古时代帝王中之圣贤者,因当时无文字,只以音呼,后人因音成字,写作女娲,并不是指其性别为女。还有东汉学者应劭著《风俗通》也说,女娲创立婚姻媒妁之规,而其本身并非女子;但大多数史籍记载,女娲为女性。东晋郭璞注《山海经》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明代文人吴国伦的《春秋世谱》记载:“华胥氏生男伏羲,生娲,故世言女娲伏羲之妹。”南宋郑樵著《通志.三皇纪》云:“伏羲氏没,女娲氏作,是为女皇。”民间传说:洪荒过后,天下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兄妹为婚,再度繁衍人类,故尊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因当时无文字,只以音呼,后人因音成字,写作女娲”,这就说对了,但司马贞只知道女娲二字是记口音而来,而不深究女娲二字是什么民族的语言,是什么意思,就简单地下结论说女娲不是女性,这也未必太武断。我们不枉遵循司马贞提供的线索来探讨“女娲”二字的语言属性。在我国的侗台语中,有如下语词: 女希──指花季少女 娲──如花一样漂亮 女娲──年轻漂亮的姑娘(有的地方口音为女画) 婄娲──婄,指未婚姑娘,婄娲,即漂亮的未婚姑娘 耶娲──耶,指女性,耶娲,即漂亮的姑娘 媄娲──媄,指有情人的姑娘为媄,媄娲,即漂亮的情人 根据以上侗语语词分析,女娲当属“年轻漂亮的姑娘”。女娲又名风里希、女希,女娲母亲华胥氏风姓,她也以风为姓,里希、女希是同音异写,是女娲少年时期的称呼,“风里希”就是风姓少女。可见,女娲从小就是一个漂亮聪慧的女孩。 女娲聪明过人,一天七十二变,说明其创造发明很多。但她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炼石补天”。 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撰的《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女娲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多么伟大的英勇行为! 《淮南子》的这篇记载是用汉文字写的,所述之事虽然被神化了,但不难看出故事的真实影子。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故事情节作者可以用汉语进行翻译整理,但 “女娲补天”四个字只能保持原话,否则就没有故事了。“女娲” 二字已用侗语作了解释。那么,“补天”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侗语称补为“噗”,噗补谐音,称厅堂为“天堂”,又称天顶为“务天”(也称务曼),可见,补天就是补天顶。那么这个天顶是什么样的?是木房的天顶还砖房的天顶?显然都不是。伏羲女娲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距今一万年前,人们还是以穴为居,再说木房是后世炎帝创造的,当时还没有建木房的工具和技术;故事也写的是“炼石补天”,而不是“拣木补天”,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她补的是洞穴的天。从书中描写的情景来看,先是一埸森林大火灾,接踵而来的是一埸大水灾,在如此“四极废,九洲裂”的大灾大难之中,人们居住的洞穴出现漏洞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女娲补天,其实是填补洞穴顶上的漏洞。此说似乎有损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形象,但把女娲补天还原于历史,比神话更有说服力,更有意义。女娲从灾难中看到,森林大火过后,暴露在地面上的石灰岩被烧成了白粉末。石灰岩本身是杂色的,加上掺杂一些岩石,故曰五彩石。那些在大火中煅烧而成的石灰,淋上雨水就成了泥浆,晒干后又结成硬板硬它。聪明的女娲从中得到启发,将其石灰再拌和芦苇草灰用来填补漏洞,从此后便学会了烧石灰补漏洞的技术,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误解了“天”字的原意,女娲补天的故事不断被神化,有的说,女娲之所以要为人类补天,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戳破了一个窟窿;有的又加上女娲补天之后,人类已安居乐业,女娲“功成不居”,驾飞龙上了九天,如此等等,女娲用石灰填补漏洞的创造发明,被神话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神话人物。历史也因为一字之差而失去了天平。 炎帝。又叫连山氏,故里在湖南会同连山。神农炎帝也是一个氏族。在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中说:“(炎帝)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之女听沃。生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榆罔,凡八世,合500年。”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七帝”不是“听沃”一人所生,而是在500年内或是5000年内南方各地涌现出来的创造发明者,他们都是神农炎帝氏族。侗台语称创造发明为“帝”,那么,这“八帝”各有什么创造发明呢? 帝炎(炎帝),侗台语称“房屋”为“炎”,帝炎,就是创造干栏式建筑的人。这一破解,可从炎帝的另外两个名字来佐证。炎帝又叫赤帝、有焱氏,对于这些名字,史学家们都从字义上去解释,说炎帝是火德之王,赤为红色,乃火红之意,焱同炎,皆为火热、火焰之意。还有种说法:炎是火,炎帝一名可能与刀耕火种有关。其实,这些名字都是侗台语。侗语称屋场为“赤”,赤帝即开辟屋场之意。侗语称居住为“有”(读鸟音),有焱氏,即有住房之意。可见,炎帝是创造住房的人无疑。 帝临魁。侗台语称“滚子”为“临”,称“锤子”为“魁”。帝临魁,就是创造滚子、锤子等稻谷脱粒工具的人。 帝承。侗台语称“牛”为“承”。帝承,就是驯化野牛耕田的人。 帝哀。侗台语称“犁耙”为“哀”。帝哀,就是发明用犁耙耕田的人。《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老子的文子《文子·上义》曰:炎帝“躬身亲耕,妻室亲织,作为天下的表率。”《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帝明。侗台语称“棉花”为“明”。帝明,就是发明棉花种植和纺织的人。《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帝直。侗台语称“舂米”为“直”。帝直,就是发明用石碓舂米的人。 帝厘。侗台语称“巫师”为“老厘”。帝厘,就是发明巫医巫术的人。神农炎帝尝百草而创医药,这是尽人皆知之事。传说,炎帝为了发明医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一次误尝一种名叫“火焰子”(断肠草)的毒草,中毒而死。而古代医与巫是连在一起的,看病先占筮后用药,老厘就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 帝榆罔。侗台语称“坛罐”为“榆罔”。帝榆罔,就是发明陶器的人。炎帝时期的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后来洪江成为瓷都,与炎帝在此创造陶器无不有关。 可见神农炎帝氏族都以农事为名。其实,神农炎帝之时的语言清代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文》中早就说清了:“仓颉造字在黄帝时,前此未有文字。神农之言,皆后人追录。晁错所引,显是六国时语。即《六韬》及《管子》、《文子》所载,亦不过谓神农之法,相传如是。岂谓神农手撰之文哉。”
标签: 历史人物传记简短 、 中国名人故事50字左右 、 中国名人肖像照 、 历史人物作文四年级 、 女王武则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