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那些事儿,太极拳之于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功能如同古人云:“百草不医,千方自愈。”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体现了其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及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修,不仅包括身体的锻炼,还需关注心灵的培养,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一个人能否把拳技好通晓,更重要的是能否“拳練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坚持,无论冬日严寒或夏日酷热,都应终年不辍地进行。此法能够带来终生的益处。能否坚持终年不辍地训练,这便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力的考验,与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紧密相连。
凡是武德、武风、心地涵养,都属于内在修为。这正是“練劍炼人”、“劍劈山河”、“真功夫難為師”的道理。在长期实践中,“慢中求功”,心平气和,全神贯注逐渐磨砺出日常生活中的从容不迫,即诚待他人毅治技艺,同时使自己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坦荡,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得到提升。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常言道:“練劍容易,一於難”,所以切不可轻视这一点。精神内守,便可免于疾病,如《黄帝內經》所述,“恬淡虚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太極拳历来強調心静氣順,精神集中,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勢歌》所說:“静中觸動動犹靜”, “氣遍身躯不稍滞”, “刻刻留心腰間腹內松靜氣腾然”。再如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条目:“一曰心静二曰身靈三曰氣敛四曰勁整五曰神聚”。其中心静與氣敛與神聚,与上述句子相合。尽管一为醫理,一为武藝,但兩者間確有其相通之處。
《黃帝內經》還談到了調攝精神以使人保持恬愉寧靜,以減少不良刺激並達到延年益壽。此乃長久實踐中的智慧,這樣即便在忙碌的人生中,也可以通過練習太極獲得恬愉寧靜時刻,並轉移腦海興奮點,以增進健康與延緩衰老。而終極目的則如同《十三勢歌》所說:「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常言道「曲線更美」、「柔韧才硬」,這話很有道理。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一種藥物或方法可以包治百病,而任何療法也不例外,即使是一般認為對抗疾病有效的太極也不是萬能藥水。但對於適合使用它來輔助療養的人們,如果他們堅持下去并结合其他疗法(如药物治疗),就可能獲得實效且持久,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大效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