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四贝勒”、“五大臣” 联合倒褚的背后是有深意的。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起兵,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汗国,努尔哈赤集团在攻城略地中不断增值。自然,努尔哈赤的权益早就不止十三副遗甲了,而以“四贝勒”、“五大臣”为基础的八王(指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九人)在部落联盟权益分配中也占有一定的支配权。
虽然在名义上,后金汗国的八旗都归努尔哈赤所有,但事实上,所有权和分配权已经脱离,八王各自拥有部落联盟相应财物、人事的支配权,在所属旗内享有极高权力。由此,他们基于经济基础上的议政权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天命六年(1621)三月,后金攻占了大明的辽沈地区,八旗旗主各自领得大量土地、人口与财物,大幅增加实力,使努尔哈赤对各旗主实际掌控力逐渐走低。这也是“四贝勒”、“五大臣” 敢于联合倒褚的一种表现。
但在汗位推选制出台之前,努尔哈赤还是心存幻想,试图以其威权或者说影响力再推新的人——次子代善。这代善位居四大贝勒之首,从小便被尊称为贝勒,以广泛军功著称,并拥有正红、二镶二旗。在人的合法性上,可谓说服力强。但代善被立为人后,由于反对派的小动作不断,他最终被诬陷与继母衮 代皇后有暧昧关系,以及被告其次子硕托及妹夫莫洛浑欲逃往大明帝国,这些问题导致他被废除太子之位。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是在天命六年九月,当代善向汗父努尔哈 赤哭诉称有人密告皇太极等人试图害死自己一事时,无奈之下努爾哈赤宣布废除他的太子位置。此举导致汗位推选制最终出台,其中提出了"继我而为君者,不使强梁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则恐倾强自恣获罪于天"(《满洲实录》卷七)的原则,这意味着未来的人将会通过八王中的才德能受谏者来产生,即使如此,也必须遵循道理,如果不遵守,则可更换其他有德者作为新君。
这个决定标志着后金进入新的政治体制阶段,那就是以部落氏族色彩和议政制结合起来的一个系统,其核心思想是牵制和平衡力量,以保证整个社会稳定。而这也意味着个人威信选择模式失败。不过,对于即将登基的大清初期领导层来说,这样的制度仍然是个掣肘因素,因为它限制了他们发号施令的地步,同时由于这种制度设计考虑的是集团稳定,不出现单个赢家,所以行政效率受到削弱。
到了天聪三年(1629),即即将登基的大清初期领导层——皇太极,他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废除了三大的贝勒“值月”的制度,让三小贝勒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削弱了三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他设立了八个官员管理国家事务,并允许他们参与重要决策过程,即便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亦然。这些举措看似放宽,但实际上加剧中央集權,将原来分布式治理模式转变成更加集中化的手段,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确保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最后,在崇德十年(1643), 皇太极规定各个旗主不再参与政府运作,从而完全解除了 八王共治时代对于汗王所带来的束缚。至此,一切关于谁能成为下一个统治者的讨论已无需继续进行,因为这一问题已经迎来了答案: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获得最高职位,那就是通过公众投票选举。如果你还没有了解过这样的事情,我建议你深入探究一下,这样或许能够揭开历史真相,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那段历史时期细节信息。你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呢?
标签: 漫画中国历史春秋 、 秦桧把岳飞害死故事 、 神级完本架空历史小说 、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图片 、 历史人物小传300字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