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在儒家学派统治下的漫长时期,士大夫主要指的是专注于儒家经典学习和传播的人,他们也被称为“读书人”或“文人”。他们通常以作官为职业目标,因此,可以说士大夫就是那些担任政府职务、包括现任官员、退休官员以及潜力巨大的读书人才。
自周王朝到西汉时期,“士”指的是武将,而“大夫”则指文官。在西汉末年,为增加新鲜血液,仿照战国时代的“招贤”,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了许多贤良方正且直言极谏的人才,这样一来,一群非贵族出身但具有才能的士大夫逐渐成型。东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做法,更广泛地推荐茂才和孝廉,从而加强了这种非贵族出身者在政府中的力量。
为了成为官员,推荐成了唯一途径。而推荐标准除了学识外,还包括道德行为。在激烈竞争中,要获得突出的声誉是必须的。因此,每个知识分子都追求卓越,以便引起有推荐权者的注意。这使得二世纪社会风气独具特点,为后世罕见。
可以概括为五类:
一、长时间服丧:儒家主张三年之丧,被推行至全国,同时规定中级以上官员必须服丧。但随着大家都服丧,其意义减弱,有些人甚至再次服丧。
二、辞让财产与爵位:弟兄们争取最少份额,嫡子逃避留给庶子;知名人物拒绝征召显示清高。
三、尚侠尚义:宁牺牲自己报复朋友;甘冒危险送葬千里。
四、廉洁:互相勉励,不取非份之财,即使合法也需拒绝,如退还奠仪。
五,对恩主效忠:僚属由高级官聘任,有可能迅速升迁;对恩主忠诚冒险赴死。
这些行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但他们竞争着真假,并往往显得夸张。当然存在弊端,如利用道德作为欺诈手段。但这对社会影响不大。
随着时间推移,士大夫开始维护既得利益,使招聘范围缩小,最终要求只能从自己的家庭选取对象。一种门第观念产生,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行业,如木匠儿子当木匠农夫儿子当农夫等,这就是门第制度,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做官家族成员继续做官。
标签: 端午的来历屈原的故事 、 秦桧是诗人吗 、 4年级讲历史人物故事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图片 、 三国的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