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宫廷之美丽与哀愁二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成员。他们以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和严谨的道德修养,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关键人物。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时,“士”指的是武官,“大夫”则是文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王朝仿效战国时代“招贤”的策略,大力提倡推荐有才华和品行优秀的人物担任政府职务,这一做法促进了非贵族血统官员的地位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士大夫阶层。

东汉王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将推荐范围扩展至更广泛的人群,并强调道德行为作为选拔标准。在这种竞争激烈且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每个知识分子都追求突破,以获得声誉并实现仕途目标。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独特,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

士大夫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五种典型特质为:

长时间服丧:他们坚持按照传统规定服丧,即使这意味着长达六年的延误。

辞让财产与爵位:有些人宁愿放弃个人利益,不接受皇帝赐予的爵位或财产。

尚侠尚义:他们追求义举,如报复朋友被杀害的事宜,或冒生命危险为已故朋友送葬千里。

廉洁自律:尽管不违法之财也会退回,而对于救急解困则毫无吝啬之心。

对恩主绝对效忠:即便面临生命危险,他们也会为了恩主而冒险犯难。

这些行为虽非每个士大夫都能达成,但它们成为了竞争焦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利用道德行为作伪装来欺骗他人。但即使如此,这些流弊对社会整体影响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大夫阶层意识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推荐和聘任对象开始缩小范围,最终只能选择出身于同一门第(家族)的成员。一种门第观念因此产生,使得木匠儿子继续当木匠、农夫儿子继续当农夫,而士大府儿子亦应继承父业,从事政治工作。这就是门第制度,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道路几乎由生而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