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承父业传家风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科学探索

承前启后: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科学探索与爱国情怀

初见陈受宜,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头发微卷,身着得体的格子连衣裙,让人难以将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传统80岁老人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位“80后”自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在同年加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她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进行访问学者学习,1989年进入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担任过副所长、所长。在六十余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陈受宜获得了丰富荣誉:1990年获中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此外,她还多次入选全球动植物高被引科学家。

她父亲陈世骧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及进化分类学家,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理论研究,并坚守科学报国信念,对陈受宜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谢蕴贞则是一位强调权力责任并置且责任优先的人物,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 陈受宜。

在美国访学期间,她谨慎勤奋工作,为国外师生留下良好印象。如今作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将爱国奉献之教诲传递给新一代学生。在她看来,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教会他们执着坚守,以及鼓励他们找到人生的坐标。“做人不仅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更要学会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每当学生出国深造时,她会恳切地告诉他们:“出国不是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应该服务国家。”

自小父母就教导她实事求是,不撒谎。随着时间推移,她将这种原则应用于课题分配上,不论手握多大的“特权”,都始终保持公平合理科学。她通过言传身教,将实事求是精神带给自己的学生们,使课题组充满勤奋求实的气息。

1989年,当她成为常务副所长时,这对一直致力于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母亲的话语像锚一样牢固地定位于她的心田:“你必须记住父亲的话,即权力和责任不可分割,而责任总是在第一位。”这一点不仅指导她的工作,也成为了生活的一份智慧。

当时缺乏基因组研究人才和基础设施,但她领导讨论决定另辟蹊径,将目标放在新兴领域——基因组研究上。她组织引进人类基因组中心首批人才团队,并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当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注册时,中国因此成为唯一参与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无论是在公务还是私生活里,陈受iyi始终秉持严谨认真、攻坚克难,同时公私分明、平等相待的态度。至今,她仍然记得父亲办公桌上的两套信封邮票,一套用于公用,一套用于私用,用以回复民众来信。她父母的情操,如同永恒的地标,让世界了解到真正伟大并不仅仅来自知识或成就,还来自于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心灵追求。

作为遗传所所长时期,从未争取过个人福利,只把这些福利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上下班骑自行车40多载,是自己的事,与车无关,以此展示了一种既简朴又庄重的心态:“人生而平等,不管位置如何,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至今,即便已八十高龄依然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科研探索之中,那些看似琐碎但实际意义重大的小事情,却成为了他人的感动源泉。而对于那些眼前的成功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陈受宜提醒我们,“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要瞄准真正重要的问题,用心去解决,为国家作出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