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处理各种社会信息,产生交配、打斗、育儿、捕食以及逃跑等社会行为。大脑是如何对各类社会信息进行编码的?这是李莹在寻找的答案。见到李莹时,她正拄着双拐。前段时间,她打羽毛球伤了膝盖,刚做完手术。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工作日,她还像往常一样,驱车十几公里,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班,那里有她的实验室、博士生,当然,还有很多等着她去挑战的难题。
寻找之旅不平坦,会有困难,亦会有跌倒,但李莹不畏惧。“我讨厌‘困扰’这个词,因为‘扰’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缠住了,要摆脱掉。我更喜欢‘挑战’这个词,它很积极,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采访当日,李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2003年9月,当时只18岁的李莹成为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当时,她选了相对小众的生理学。在第一堂神经解剖课上,一切开始。她头一次看到大脑切片,并被它深深吸引。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它们表面有很多下凹的沟,而这些让18岁的小姑娘慨叹:“漂亮!像迷宫一样迷人。”
好奇心被点燃之后,小小年龄的大胆女孩一头扎进了神经生物学的大海。大三暑假,她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习。在那里氛围自由,让她感受到了做科研是什么样子。而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在2006年她再次来到了该所跟随研究员杜久林学习。
杜久林记得那时候的小姑娘:“多数人偏向于做风险较小的研究,或看别人做了什么就跟着做,这样容易出成果,但缺少原创性和开拓性。可这位女孩子不是,这个方向很大胆,不害怕未知。她本科到我实验室进行暑假实习时,我就想把她留下来。”
轻松掌握高难技术后,小伙伴们称赞她的技艺。那时候斑马鱼主要用于发育生物学领域,却没有进入神经功能方面。但杜久林团队正在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开展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而斑马鱼身长3厘米到4厘米,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就像是奔驰如同漫步般自由自在地游动。
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后,小胶质细胞,被誉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也具有调节神经互动功能。这项课题如同迷雾一般,看不到去路,但敢闯敢试的小勇士勇敢前行。她要尝试没人尝试的事,只要用正确方法,一定能找到突破。
无数次尝试后,最终发现,小胶质细胞除了免疫功能外,还拥有调节神经互动作用。这份成果尽管遭遇审稿拒绝,但坚持和调整最终使其发表于《发育细胞》杂志,如今有关内容被引超过300次。而一年后的《自然》杂志也刊登了一项基于此前的成果。此事让她懂得了解决问题与坚持下去真正含义。
然而兴趣并未停歇,而是一直向新的探索迈进。一场学术会议上的演讲改变了一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施尼策分享了一项技术——把重约2克的小显微镜戴在小鼠脑袋上,可以直接看见小鼠在自由运动状态下的神经活动!这激起了她的巨大兴趣,并迅速邀请他提问,而机会悄然降临。在一次会议上,她遇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卡特琳·迪拉克教授,与其谈论关于生物社交行为的问题,没有想到,他们认识的人竟成了合作之始。
2013年加入哈佛大学分子与生物系卡特琳·迪拉克团队之前,其首先前往马克·施尼策实验室学习头戴式显微镜成像技术,以及如何操作内侧杏仁核的手术。但每一次手术都失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然而,即便如此,“世界上没人成功过,我们成功率达到10%,就是飞跃。”这句话成为她持续前行的心灵支柱终于,在给上百只老鼠进行手术后,将影响动物本能社会行为重要区域——内侧杏仁核钙信号记录下来,同时发现催产素对于雄性区分雌雄信息至关重要而非雌性区分不同社交信息,则是关键作用出现转变。此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珍贵,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作为通往下一步目的的手段使用起来而已。
最后回到国内,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重新开始新的征程,“只有高难度才能找到自己价值”,这样的信念一直指导着她的生活和工作。在这里,有更多等待着探索的地方,有更多能够挑战自己的谜题需要解答。而对于那个曾因膝盖受伤而暂停羽毛球训练,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生活中短暂的一刻,是一种休息,是一种准备,为即将来到的新征途增添了一份力量和体验。
标签: 100本经典耐看重生小说 、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50字 、 霍去病又叫什么 、 中国名人故事30字 、 历史故事有什么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