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父业传家风南京皮肤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遗传与发育之旅

承父业传家风:南京皮肤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遗传与发育之旅

初见陈受宜,着实有些出乎记者的意料。微卷的头发,一袭得体的格子连衣裙,你很难将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我们印象中80岁老人的模样联系在一起。这位“80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9年进入中科院遗传所(后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成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在科研与教学领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载,陈受宜收获了满满的荣誉: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等。2015、2017和2018年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其实,我并没有做过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太婆。”言语中的淡然朴实,透露出的却是这位耄耋老人历经岁月沉淀出的不平凡。爱国奉献守初心,即便时光已逝,但谈及双亲,陈受宜依然记忆深刻。陈受宜的父亲陈世骧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他始终坚守科学报国的情念,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美国访学期间,她牢记父母教诲,与师生相处谨慎而勤奋,为外国留下良好印象,如今她亦将爱国奉献之教诲转授给学生。她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让他们执着坚守,不忘自己身份,每当有学生出国深造,她会言辞恳切地提醒他们:“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学习是为国家,是你们无论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产生辉煌!”

自小父母对她的教育便是要“实事求是,不撒谎”。在“七五”计划和“863”规划实施期间,她参与到了重要工作里,没有因为手里的权力多谋取课题或经费,而是在公平合理原则下分配资源。她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一作风培养给了自己的学生,在她的课题组里,没有懒惰,只有追求真实。

1989年,被调到遗传所常务副所长,这对于一直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母亲告诉她:“你要记得父亲的话,权力和责任是一起来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 父亲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他领导昆虫研究室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为中国赢得胜利。当时,他们决定另辟蹊径,将目标定在基因组研究上。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注册时,她带领团队承担其中1%任务,使中国成为唯一参加该项目的一份子。

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以严谨认真、高尚品德著称。她至今仍回忆父亲办公桌上的两套信封邮票,一套公用,一套私人,从未使用私人的来回信件。而父亲以大局为重,不愿晋升母亲职称,即使让母亲感到委屈也必须如此。在担任所长时,从未争取个人福利,而总把这些福利给予需要的人。

作为一名骑40多年的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她认为,上下班本应自己的事物,用公家的东西办私事是不可以滥用的。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搞特殊化,这种家庭风范完美体现于她身上。“人生而平等,无论坐到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父亲的话成为了她的终身座右铭。她始终相信应该做的是那些不值得宣扬的小事情,它们感动着周围师生同仁至今。此刻82岁高龄的大侠依旧踏上了探索之路,那些永恒的心志激励着每一个走过门槛的人。“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们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要瞄准科学上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潜心攻克,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