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欣京剧票友与昆曲之美的传承者

在高中的时候,我有幸遇到李孟云女士,她是我学习京剧和昆曲的启蒙老师。后来,我又师从了陈琪、李文敏和朱锦荣,专注于旦角表演艺术的研究。我对戏曲充满热爱,并且在读研究所期间,对程砚秋先生的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撰写了一篇名为《传承与新诠——程砚秋表演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这篇论文分为四部分,对程先生的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第一部分探讨了程砚秋发声方法,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青衣唱法,还能够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其他发声上。第二部分分析了他编腔与行腔法,如何通过字韵来统一腔律,以及如何在掌握字韵之后,在各种音乐形式中游刃有余。第三部分深入剖析了他的身段表演方法,包括身段运用原则与武术结合,以及肢体构造整体协调配合。他独特的气韵让他的旦角身体语言更加生动自然。第四部分探讨了他的表演风格与戏剧理念,以他编排剧目的脉络为线索,分析出悲剧倾向以及形成内敛而震慑人的表演风格。此外,我们还对发表文献中所传达的观点,与实际演出作对照,从中归纳出程砚秋以戏剧淑世积极理想。

除了持续向多位优秀导师学习,我还致力于构建戏曲理论体系。在舞台上,我曾经饰演过多个角色,如《思凡》、《下山》、《坐楼杀惜》、《十三妹》、《游龙戏凤》、《游园惊梦》、《大劈棺》和《游湖借伞》,并尝试将京昆结合当代不同类型的表演艺术及不同的剧场形式。我曾组建“京探号剧场”,担任主演,为大家带来了京昆创新实验剧,让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发现京昆艺人的可能性。

此外,我也参与拍摄电影、舞台作品及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如客家电视台播出的客家戏《刘三妹》,以及参加过钢琴伴奏下的京剧《曹七巧》和《白兰芝》的录制。在2011年5月,我参与了一次名为“思凡色空”的昆曲实验影片,该影片由我饰色空,而它是由363小剧场定目制作。在2012年3月,又有一次国立台北艺大学舞蹈所毕业作品,《浓稠雾Caught in the web》,我扮 演其中的一角。而最终,在同年的3月,再次登上了台北牯领街小劇場的小舞臺,用我的形象詮釋王紫稼。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信自己要不断追求更好的自我完善,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上的努力,都将继续推进我的职业道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