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揭开大脑清道夫的另一面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上展现人物特质

在自然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处理各种社会信息,产生交配、打斗、育儿、捕食以及逃跑等社会行为。大脑是如何对各类社会信息进行编码的?这是李莹在寻找的答案。见到李莹时,她正拄着双拐。前段时间,她打羽毛球伤了膝盖,刚做完手术。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工作日,她还像往常一样,驱车十几公里,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班,那里有她的实验室、博士生,当然,还有很多等着她去挑战的难题。

寻找之旅不平坦,会有困难,亦会有跌倒,但李莹不畏惧。“我讨厌‘困扰’这个词,因为‘扰’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缠住了,想要摆脱掉。我更喜欢‘挑战’这个词,它很积极,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采访当日,李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对大脑“一见钟情”2003年9月,当时18岁的李莹成为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她选择了相对小众的生理学,而不是植物学或动物学,这让她与同学们不同。在第一堂神经解剖课上,一切改变了。当时的大脑切片深深吸引了她,就像迷宫一样迷人。她决定要探索这些未知领域,不仅是因为结构,更是因为颜色和功能。“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

好奇心被点燃之后,无论是在实习还是毕业设计中,都让她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在杜久林团队中学习斑马鱼神经功能研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是一种锻炼。而后,在解决小胶质细胞调节神经互动功能的问题上,她遇到了更多挑战和挫折,但也因此学会了一种持之以恒的心态。

调整研究重心再出发2012年的文章发表后,再次给予她新的动力。但真正让她兴奋的是生物如何产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问题。这份热情促使她加入卡特琳·迪拉克团队,并且凭借头戴式显微镜成像技术,以及多次尝试后的成功,最终记录下影响动物本能社会行为重要区域——内侧杏仁核钙信号,从而为社交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10多年过去,如今回到祖国,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工作,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位曾经的小女孩,以及她的勇敢追求。每一次失败,每一次起航,都承载着她的梦想和希望。而今天,我们才看到那个梦想所化作的人物魅力,那个永远不会放弃追求真相的人——李 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