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国奉献
初见陈受宜,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头发微卷,身着得体的格子连衣裙,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让人难以将她与常规中80岁老人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位“80后”学者,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在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她1989年加入了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后并入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在近六十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里,陈受宜获得了众多荣誉,如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尽管时光已逝,但谈及双亲,陈受宜依然记忆犹新。她父亲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和进化分类学家,对她影响深远。母亲则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公私分明的人,为她树立了良好的品格和爱国奉献的情怀。“父母对我的第一个教育便是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陈受宜回忆道。
在美国访学期间,她牢记父母教诲,与师生保持谨慎勤奋,不仅给予外界留下好印象,也将这份教诲转嫁给每一代学生。在她的眼里,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让他们学会执着坚守,找准人生的坐标。而且,每当有学生出国深造,她会言辞恳切地提醒他们,“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是为国家而学习,你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争光!”
自小接受“实事求是”的教育,陈受宜一直秉持这一原则,在项目管理上从未因为手中的权力寻求更多资源,而是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公平合理分配。她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个作风带到自己的课题组,使得每个成员都能主动融入科学氛围,在感兴趣方向勇往直前。
作为常务副所长时期,她面临巨大考验,但母亲的话语成了她的指南:“你要记得父亲的话,权力和责任是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 陈受宜不仅遵循这样的原则,还领导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与国际合作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
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那些严谨认真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心态以及公私分明、平等相待的人生观念,让周围的人敬佩至今。即便现在仍骑自行车上下班40余载,她也没有占用公家的便利,只想做真正的事情。在她的身上,那份不占公家的东西办私人的思想得到完美展现。而那份“应该做但不值得宣扬的小事情”,正如她希望今天的年轻人们那样,不应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而应该瞄准科学上的难题,为国家尽心尽力。
标签: 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有哪些 、 三皇五帝图片 、 赵飞燕有多瘦 、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 、 1 6年级民间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