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千秋古代书法家的名字与情感

《书写千秋:杨永健的书法艺术》

在一个下午的阳光中,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一份特别礼物——杨永健先生的作品集。翻阅其间,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沉稳与跳跃,一种流淌而不累的美。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是中国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他的世界里,楷书、行草相得益彰,每一字每一画都透露出对传统和创新无尽追求的心态。他曾参与了多个重要展览,并荣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证明了他在这个领域内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

除了创作,他还是一个热心教育者和理论探索者。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提高自己书法技艺的手册,如《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书结构》等,这些都是对后来的学子提供宝贵指导之作。

杨永健的风格既有古人的神韵,又不拘泥于往昔,以博采众长自成一面。这需要智慧去选择,不断地实践与学习。他的楷体仿效晋唐,但又带有北碑之气;行草则显得随意却不失匠心独运。在点画、结构以及情趣方面,他付出了大量努力,使得自己的字体具有源远流长、传统可寻之特质,同时又形成了独具风格。

尽管我没有见过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在动作上达到了一种协调,无论是肩部到指尖,都充满力量,只为那最后一点细微变化。正如《笔阵图》所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王僧虔的话语:“書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表达了一种审美上的高标准,即使是最优秀的作品也必须同时具备“神”与“形”。从杨永健的手迹来看,他既重视形式,也重视精神层面的表现,使其作品更接近完美。

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在繁忙工作之间找时间练习或创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事业。但对于像杨永健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总能找到平衡点,将工作与个人兴趣巧妙结合。此外,其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从不让自己陷入琐事,是他智慧生活的一部分。(附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