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首都之下汉人究竟有多惨

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强大,幅员辽阔,但是后世之人对它的评价普遍比较低。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元朝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大家受到民族情感的影响故意给它打了低分。但是,清朝也不是汉人建立的,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那么,为何元朝的历史评价会这么差呢?为了真正了解个中因由,我们先来看一看汉人在元朝时期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我们都知道,在经历过战争之后一个新王朝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在忽必烈建立了元 朝后,他为了重振被战争严重破坏的中原经济,便创立了“劝农司”,这个机构汇集了农业方面各类人才,以指导和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此外,他还创建了“社”的组织,每个“社”由大约50户农民家庭组成,由社长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对“社”进行管理。这两项措施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都是十分有利。

至于税收方面,在继任蒙古大汗征税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统一标准,只是用到多少钱就要求百姓交多少税,因此,大多数百姓生活压力很大。然而,当忽必烈成为皇帝后,他觉得这样的征税制度并不适合长久,因此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人口调控政策,使得百姓只需按照规定向国家上交一定数目的钱粮即可,其余则归自己,这样减轻了百姓负担,为他们奋斗提供更多动力。

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一支游牧民族,而蒙古贵族对于手工制品需求旺盛,所以忽必烈非常看重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他把全国工匠划入匠户,不允许他们更改户籍,但这并非限制自由,而是在完成政府分配任务后的私活挣钱空间,还能获得较好的待遇,使得手艺人的职业声誉提升。

再来说商人们,他们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以利为本、义薄云天形象,那么在中国古代排名底层。但是在元 朝时期商人们的地位却显著提高,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家面积广阔,每地产物不同需要大量商贾奔波互通;交通系统改善使贸易更加便捷,如延伸运河直至北部蒙古首都等,都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提升。

从法律角度来看,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无论犯错都会遭同等惩罚,与其他阶级相比没有明显偏袒。而无论是从农民、工匠还是商人的角度,看起 来汉人民生活并未比其他时代差,有甚至出现重大进步,那为何不待见呢?

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统治者得罪了一群最有话语权的人——士大夫们。在那时候,大官全为蒙 古人充斥,即使极少数汉士加入,也仅限于次要职务。这些失意文人的愤懑与抱负无法施展的心境自然令人难以割舍,所以他们描述元 朝及其统治者的作品往往带着强烈批判性,被后世史籍引用,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刻印象,让很多现代读者将其视作"黑暗时代"。

总结起来,在 元初期普通汉人人丁基本平稳,与和平年代相比并无太多区别;但由于士大夫阶层不能攀升,其困顿程度超过其他时代末年。而到了 元末,则确实存在水深火热,但这一现象亦非独特事态。在任何一个结束周期的大帝国末日,都伴随着社会动荡与流离失所,不仅限于 元 alone.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