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向东解密水稻高产低肥之谜惠及淮南市教育科研网社会实践

傅向东:揭秘水稻高产低肥之谜,惠及淮南市教育科研网社会实践

在春节期间,一则关于傅向东团队发现赤霉素信号传导新机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新闻几乎被疫情防控的信息淹没。然而,这一新发现还是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关注。该研究荣登《科学》杂志封面,是傅向东团队十多年来深耕赤霉素和氮素协同调控水稻生长发育机制的又一重磅成果。

简而言之,傅向东的研究旨在通过减少氮肥使用来提高水稻产量。他对遗传学产生兴趣始于高中。在中学生物课中,他对人类ABO血型遗传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喜欢解答遗传题目。因此,当他选择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时,没有人能阻止他坚持自己的梦想。

随后,在英国留学期间,傅向东师从著名遗传学家尼克哈伯德。在上世纪60年代,以半矮化育种为特征的一次“绿色革命”使得全球农作物产量翻番,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虽然农作物株高变矮,但它们对氮肥不敏感,这导致了氮肥利用效率下降和环境问题。

回国后,尽管条件艰苦,但傅向东仍然选择回到中国科学院,因为那里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队,而且工作环境良好。他希望做一些对国家有用的工作,不再仅仅研究赤霉素作用机理,而是要开辟一个新的方向,即解码“超级稻”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以找出关键基因并通过分子育种提升作物产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傅向东团队成功找到与植物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密切相关的基因GRF4,并揭示了“绿色”矮秆育种伴随氯霉素利用效率降低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此外,他们还找到了赤霉素和氮素协同调控水稻分蘖的关键基因NGR5,并阐明了NGR5介导的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氁肥利用效率分子机制。

现在,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与育种家、种业公司加强合作,以推动育种技术进步。他认为,只有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突破。而对于学生们,他要求他们思考多、总结多、少走弯路,因为这些都是做科研日常所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