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简介:中华军事网站
黄乃裳,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是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教育家。他在教美以美会服务多年,又曾参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运动。黄乃裳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福州移民开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早期经历
出生于福建福州闽清六都湖峰村,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兼为木匠,家境贫寒。黄乃裳少年时半耕半读,以奉养家庭。在皈依教后,他与薛承恩牧师等人研讨教理,并受洗礼成为基督徒。此后,他开始研修英文,并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供职美以美会
同治八年(1869年),黄乃裳考进为美以美年议会会员,被派主福州东街福音堂传教。1871年起,与许扬美牧师在古田、尤溪、沙县、顺昌、洋口、延平等地传教。1873年夏,与元配谢氏结婚。
投身科举
光绪七年(1881年),建立了英华书院,为当时唯一提供英语教学的学校。此外,还力倡建立福音、培元两所其他教会学校。光绪二十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黄乃裳弃八股而从新学,并参与了公车上书运动。
百日维新前后
戊戌变法开始以后,结交六君子,并向李鸿章讲述新学,与丁韪良讨论变法维新。但变法失败之后,他遭清政府通缉,被迫逃往上海避难。
垦殖南洋
1899年9月,在女婿林文庆介绍下,他前往砂拉越勘察移民点并订立恳约。这批移民被称为“诗巫第一批”,共91人,他们来自闽清和古田县。这次迁徙标志着中国人进入马来西亚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开垦诗巫
190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困难,一些原来的移民选择返回中国,但更多的人继续留在那里发展他们的事业。当时,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地区,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加,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既保持了其原有的自然风貌,又融合了新的社会文化特色。
遗迹与成就
现在,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有许多地方名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比如“诗巫”这个名字就是由他命名。而他的墓地也位于该地区的一处高山之上,这座墓园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也是一个纪念历史人物的地方,对于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大陆方面,该地区有许多关于他的文献记载,而他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海外华人的影响也深远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