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三案,又称为南都三案,指南明弘光政权年间的三大案件。林时对称之为《南都三大疑案》,这三件大案都与“皇族身份的辨别”有关,背后与党争有极大的关联,而弘光帝处理得极差,导致失去民心,瓦解了时人对南明的向心力。 明思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崇祯皇帝殉国后,他的堂弟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为弘光帝,也就是史称的南明皇帝;在位仅一年,却发生了三件奇案,史称南渡三案;第一件是大悲案,有一位和尚突然出现在南京水西门外,自称是明朝的亲王,崇祯皇帝曾封他为齐王,后改封定王。当时在各王中以潞王朱常淓对弘光帝的威胁最大,而这位自称定王的和尚又口口声声说:“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应由他来继承大位”。弘光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因此将他捉拿起来交锦衣卫查办,并由三堂会审严刑逼供,甚至还怀疑他是东林党人要他咬出钱谦益、史可法、刘宗周、高宏图等人,大悲和尚不招,审判他的马士英恐怕案子拖下去会变质,遂将他绑赴西市问斩。 弟二件太子案也很离奇, 竟然有人说太子朱慈烺出现在浙江,弘光帝命太监李继周将此人带回南京城,拘禁在兴善寺,朱由崧派曾与太子接触过的两名公公前往辨识,两人一见太子就抱头痛哭,还解下自己的衣衫供他御寒,回报朱由崧正是太子朱慈烺。朱由崧一听大怒, 责怪两人真假不辨,还杀了他们灭口,连寻回太子的太监李继周也不放过。太子也遭锦衣卫看管,此消息传出去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大臣都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要清君侧,其实这个僧人确实是冒充的,他的真名叫王之明,最后被斩于市。 一位姓童的女子自称是朱由崧的元配,但朱由崧坚决否认。案交锦衣卫查办,都督冯可宗还要求朱由崧与其对质,惹怒了朱由崧将其撤职,改由屈尚忠审讯,对童氏严刑拷打,不久死于狱中,也引起了外界哗然。不过此女确实冒充,是经人操弄想动摇朱由崧政权的一个幌子罢了。 这三件案子接连在朱由崧刚上任的一年中陆续发生 ,都是假案;但却隐藏着对朱由崧政权的挑战 ,果然不敌清军南攻,被俘押往北京。这就是有心人利用朱由崧登基不稳的状况四处制造不利朱由崧的传言动摇人心的技俩。 大悲案 大悲案是南明的一起案件,南都三案之一。 比丘释大悲,俗家姓朱,徽州人,跟潞王朱常淓相识。1644年12月大悲来到南京水西门外,自称是明朝亲王,崇祯时封为齐王,又改封定王。 他声称“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弘光帝原本对潞王有所猜忌,怀疑大悲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投入监狱,又传谕戍政赵之龙、锦衣掌堂冯可宗与蔡忠“三堂会审”,严加刑讯,大悲在供词中提到钱谦益,于是阮大铖开了一份黑名单,共有一百四十三人,牵涉有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张慎言、刘宗周、祁彪佳等东林党和复社的成员,要大悲招供,大悲抵死不从。马士英亦不愿牵涉过广,遂将大悲绑赴西市问斩,此事不了了之。 假太子案 假太子案,又称崇祯太子案,是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的在南都金陵发生的一宗案件,南都三案之一。 弘光元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秘奏:崇祯帝太子朱慈烺出现在浙江。三月初一,弘光帝朱由崧令太监李继周往浙江一探究竟,并将他带回安置在太平门内的兴善寺。朱由崧又派二名太监辨识,二名公公见到太子,抱头恸哭,解下衣衫为储君御寒,随即如实飞报弘光帝。朱由崧大怒:“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将二名太监灭口,又杀李继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也来探视,觉得太子是假,前太子讲官王铎则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此时文武百官纷纷赶赴兴善寺,“踊跃趋谒”。弘光元年三月二日,弘光帝正式举行对质,以辨别太子真伪。太子讲官刘正宗与这位自称太子者互相进行了多次问答,结果太子在讲学的细节上一无所知。甚至还对刘正宗发怒,声称:“你要说假的便是假的好了。”马士英也举出了此人身份的多处疑点,比如在性格上,真太子比较忠厚,而自称太子者则机变百出。崇祯帝之女寄养于周奎家且尚健在,自称太子者则说她已经死了。等等疑点,都不能使人信服。最后在马士英的建议下找来另一名讲官方拱乾来辨认太子。三月九日,方拱乾面见太子后当即斥责太子为伪装。但之后太子向他问安时,却又退到人群之中,掩面不答。朱由崧只得将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太子遭收狱,掀起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等大臣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但左不久病逝。 据《明史》、《罪惟录》所载,这位太子也是伪装的。阉党杨维垣声称此人乃状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王之明是驸马王昺之侄孙,故也了解一些宫廷之事。弘光灭亡后,南京百姓将太子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并抓住之前认定太子为伪装的王铎,王铎解释说否定太子是马士英的意思,他只是按意思办事罢了。而多铎进入南京后也对太子十分尊重。这位疑似太子者最终在北京与弘光帝一起被处决。 童妃案 童妃案是南明时期的案件,南都三案之一。 一位童氏女子逃至南京,自称为福王朱由崧之元配正妃,越其杰和广昌伯刘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报,一面派人护送来南京。朱由崧立即否认,宣布童氏为假冒。三月初一日,童氏送抵南京,朱由崧拒不召见,交付锦衣卫监候,令都督冯可宗审讯。童氏自述“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朱由崧则怒斥曰:“朕元妃黄氏,先帝时册封,不幸早世;继妃李氏,又死于难。朕即位之初,即追封后号,诏示海内,卿为大臣,岂不知之?童氏冒诈朕妃,朕初为郡王,何东西二宫之有?且称是邵陵王宫人,尚未悉真伪?”冯可宗因此被撤,改由屈尚忠审理,对童氏严刑拷打,不久死于狱中,哗然一时。 朱由崧的辩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按明朝典制,亲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员行册封礼,并无东西二宫。《明熹宗实录》载,天启二年十月传制遣“工科给事中魏大中、行人司行人李昌龄封福府德昌王由崧并妃黄氏”。有人推测,童氏可能是一周王府或邵陵王的宫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洛阳被李自成军攻破时逃到尉氏县,与福王同居过并怀孕生子,福王南下后失散。但就案件本身而言,无论童氏是骗子,是误认,还是战乱里与朱由崧有过一段情后想要诈个皇后做,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绝不是朱由崧的王妃,且此案也不应成为政局的焦点。 影响 童妃案一如大悲案、太子案,背后有角力的介入,可能是马士英与复社之间的权力斗争,一般以为复社名士皆骨鲠正直之人,其实不然,热衷名利的人也混迹其间,成为一复杂的团体,处处充满门户之见。 清人戴名世评论:“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诛哉!自当时至今,归怨于孱主之昏庸,丑语诬诋,如野史之所记,或过其实。而余姚黄宗羲、桐城钱秉镫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为真后,而帝他姓子,诈称福王,恐事露,故不与相见,此则怨怼而失于实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