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李世民为何名声更大而开国皇帝李渊却不及

关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其子李世民在建立帝国中所扮演的角色,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李渊的贡献被低估,而李世民则被过分推崇。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李渊并非像史书中描述的那样微不足道,也没有达到人们想象中的巨大。在决定起兵反隋时,李渊展现出了深思熟虑和精心谋划。此外,他在隋炀帝尚未对他产生猜忌之时,就假装沉迷酒色,以此作为防范策略。

《新唐书》的记载与此有出入,它声称是通过刘文静、裴寂和李世民等人的策划下,才有了起兵反隋的行动。而根据史料时间顺序以及考虑到可能篡改史书的情况,《旧唐书》更倾向于将主动权赋予了李渊。这一点支持的是鲁速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称帝带来了许多好处,如确立了正义,并选择长安为都城,但这也意味着在战争仍然进行的时候就开始定都,从而失去了实际控制军队的手段。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李渊采取了一系列制衡措施,比如立太子、让儿子带兵并相互制衡。但最终,由于秦王府的一方因为战绩卓越而占据优势,最终导致了皇室内部出现严重失衡。

随后发生的一场悲剧是齐王元吉和皇太子建成企图毒害太宗,但最终失败,他们六月四日遭到了太宗及其亲信们的诛杀。这一事件使得最高领导层变得更加混乱,一些重要人物丧生,这其中包括两个能否压制住秦王府能力极强儿子的孩子。如果再废掉剩下的那个,那么不仅会引发秦王府手下的大规模反叛,还会造成帝国的人才短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地默认秦王府的地位或许是出于考虑整个大唐帝国未来的命运,对于这个时候的决策者来说,是一种特别痛苦的心境。

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晚年,当看到自己的儿女相互残杀无力阻止时,应该能够理解当初创造这样局面背后的那份苦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