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8年前的古天,圣雄甘地出生于1869年的10月2日。他的一生充满了忧患和艰辛,他死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自幼分离亲人,甘地在家庭的影响下接受了仁爱、不杀生、素食和苦行的教条,这些教条塑造了他谦逊和安静的性格。当他13岁时,他就遵循家人的安排与一个未识字的女子结婚。
甘地从小体弱多病,他母亲让他学习经典,以此来使他对死亡产生恐惧。他将非暴力作为生命中的终极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对周围的人都有所影响,留给后人的便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传播,让英国人感到困扰,因此他们开始利用印度宣扬反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这样,“非暴力不合作”活动变得简单易行,当时印度内部存在武装派系,如果这些派系采取暴力抗争,便能够东拼西凑,从而加强英国人的统治。如果印度出现武装力量作为平衡力量,甘地说的话基本上不会受到英国人的鼓励。
除了遭到英国人的敌视,印度国内富有的阶层以及统治者也支持他的活动,因为那样的实践符合他们的利益与损失。而且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受益,而贫穷阶层则无所谓。不过甘地说出了明确的事实,即社会中的某些成就只能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实现,比如我国对于核武器使用禁令,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使用过武力,有时候武力的使用可以作为一种筹码。但如果不断保持使用武力的态势,那么就会变成被人支配的地位,最终只能任由别人分割自己的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甘地说出的举措来思考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实践。在二战期间,当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甘地呼吁犹太人逃避,不要抵抗,这样做并没有阻止德国或法西斯停止其恶行。在中国面临日本侵略时,当蒋介石提及到甘迪时,蒋介石拒绝关心并加入盟军阵营,而建议中国人民不要抵抗,只要自己去杀戮,就能减少伤亡,使得中国更多的人活下来,最终导致日军疲惫而撤退。那样的决策和启发社会君臣之间的心理状态是一模一样听起来没错,但那些实际操作都是为了强势的一方控制平易近民的手段听起来很丢脸,但却被权威者当作统治手段去运用。从那里看,没有论如何评价个体本身是否高尚,他的一切努力最终还是服务于统治阶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尽管他的去世是在狂热份子枪下,是因为他乐于牺牲以达成目标。他用这种最低级的情感达到事业动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了成为平民族群眼中首次向前迈进一步,那种离开生活是最尊贵的一步,即便达到了宗旨,也尽最后努力。圣雄·加里在世间多少年中,在各类场合都让人们以为他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不属于任何地方。
标签: 中国 伟人的故事 、 爱国人物故事简短10字 、 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人物 、 刘胡兰的100字小故事 、 10个简短的抗日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