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考试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考生们挤破了脑袋够那一袭橄榄枝,为此作弊的自然也不在少数。那么,古代对于考试作弊是如何处理的?
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太监,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叫王建鼎的一篇作文作为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
得知情况的崇祯皇帝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而王建鼎则被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也栽在作弊上。在弘治年间,他考取了顺天府解元,但次年的会试中,因为有老师梁储推荐,被考官程敏政提携。他与江南富二代、好友徐经一起进京会试,但最终因偏题答对两个人引起猜测,并遭到告发,最终因为证据不足才被释放,但程敏政已病死,而唐伯虎和徐经则被永久剥夺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最为大家熟悉,也最惨烈的是清雍正年间的俞鸿图案。在闽中督学负责组织考试时,因为家人受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考题,最终判腰斩。
古人的考场叫贡院,有些考生崩溃直接。而在清朝成都贡院,不仅进场要搜身,还要出场搜身,以防止秀才走空带走旧物。但到了乾隆三十年,由于这项措施麻烦且无效,最终决定拆除所有“诸葛瓦”,送往北京,其后流落何处不得而知。
元代高额税收与贫困农民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蒙古帝国对中国的大规模统治。这段时间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减轻重担给予更多机会给穷苦之人进入仕途。但即便如此,对于高额税收与贫困农民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大量人口外迁导致土地荒废,加剧土地兼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造成的人口锐减,使得剩余的人口负担更重。此外,当时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来支持其军事征服活动,便增加了一系列新的税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形。这使得许多穷苦之人的儿女无法接受教育,即便有机会参加科举,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难看出,无论是官吏遭腰斩还是考生因搜身崩溃,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严酷竞争环境下的悲剧性现象,以及对于平等就业机会追求者的深切挣扎。
标签: 记录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 、 历史人物小故事两分钟 、 爱国奉献人物事迹 、 小学生爱国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