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陈受宜,记者深感意外。她的头发微卷,身着得体的格子连衣裙,让人难以将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传统印象中的80岁老人联系起来。这位“80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在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丰富了她对科学研究的理解。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她在科研和教学上投入了近六十年的时间,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包括1990年的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给予的归国有贡献青年科学家的称号。2015、2017和2018年,她被评选为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陈受宜提到,她并没有做过什么值得特别强调的事情,只是平凡的一名女士。但她的淡然朴实却透露出不平凡的成就。她始终坚守爱国奉献的情怀,这份情怀源自她父亲陈世骧——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他曾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称号,毕生致力于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理论研究。他的爱国精神深刻影响着陈受宜,使她养成了端正品格和爱国奉献价值观。
在美国访学期间,陈受宜牢记父母教诲,不仅谨慎努力工作,也将爱国精神传递给后来的学生。在她看来,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与他们一起坚持真理,不断探索新知。她鼓励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关注如何让祖国更光彩。
自小接受“实事求是”的教育,即使手握权利也不轻易谋取私利或加大单位课题经费分配,而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公平合理分配。她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作风带给了她的学生们。在她的课题组里,没有懒惰,而只有勤奋追求。不断地主动融入科研氛围,对于感兴趣方向勇往直前的态度也是其特点之一。
作为常务副所长时期,她面临重大的考验,但母亲的话语一直伴随着她:“权力与责任是一体两用,而责任必须放在首位。”这一信念深刻影响着她的行为方式。当时遗传所缺乏基因组研究的人才基础设备,更未有相关经费可供使用,因此她们决定另辟蹊径,将目标设定在基因组研究上。当时无此领域人才基础设施支持,他们引进人类基因组中心团队成员杨焕明、汪建、于军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国际注册承担1%任务,使中国成为参与计划唯一发展中国家之一。
50多年来,陈受宜以严谨认真、攻坚克难之心,以公私分明相待之道赢得尊敬至今。她仍记得父亲办公桌上的两套不同信封邮票,一种用于公务,一种用于私下回复民众信件;父亲为了大局而放弃晋升母亲职称的事例;以及作为研究所领导时,从未争取个人福利,只把这些福利转赠给最需要的人;每天骑40多年的自行车上下班,不占公家的便益,以完美诠释不占特殊待遇的原则。而父亲关于人的平等观念,“不管坐到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一直指导着她的生活方式。
尽管最初对遗传所了解不足,但出色的决策过程确保了研究所决定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受到人们欢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深深触动周围师生同事的心灵,如今八十高龄仍然不断探索寻找科学突破,为国家贡献力量。“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要瞄准真正困难的问题,用心去解决,为国家作出贡献。”
标签: 烈士园里面的烈士英雄事迹 、 近代历史名人大全 、 历史人物事迹600字 、 中国十大纪录片排行榜 、 小学生经典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