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揭开大脑清道夫的另一面在石家庄市教科研网上的探索

李莹,一个对大脑充满好奇心的科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从小就被自然界中那些复杂而神秘的大脑吸引。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工作的她,不仅要处理各种社会信息,还要解开这些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码的奥秘。

2003年9月,李莹成为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当时,她选择了相对较少人涉足的小众方向——生理学。第一次见到大脑切片时,她立刻被深深吸引。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它们表面有很多下凹的沟,沟之间有隆起的回。看着眼前的大腦切片,李莹果然慨叹:“漂亮!像迷宫一样迷人。”

最令李莹感到神奇的是,大脑这些部分与人类的意识、情感、行为的密切关系。“当时我就在想,大腦为什么会思考?”她回忆道。她好奇心被点燃,一头扎进了神经生物学的大海。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2006年李莹再次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学习。在杜久林记忆里,李莹胆子很大。“多数人偏向于做风险较小的研究,或看别人做了什么就跟着做,这样容易出成果,但缺少原创性和开拓性。可李 莉不是,她胆子很大,不害怕未知。她本科到我实验室进行暑假实习时,我就想把她留下。”杜久林说。

2012年12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如今有关内容被引超过300次。今年9月,《自然》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正是基于 李 莉8年前的成果。这件事,让 李 莉懂得了什么叫解决问题、什么叫坚持下去。”

调整研究重心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施尼策分享了一项技术——把重约2克的小显微镜戴在小鼠头上,可以直接看见小鼠自由活动下的神经活动!这引起了 李 莉极大的兴趣报告结束后,她问了马克·施尼策很多问题。

机会悄然降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 Li Y ing遇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分子与生物系系主任卡特琳·迪拉克教授。 Li Y ing毛遂自荐想要进入卡特琳·迪拉克实验室团队,以此来继续她的生物社交行为相关项目。在和卡特琳·迪拉克面谈时Li Y ing提到了她与马克·施尼策面的内容没想到,这竟成了三人的合作之始。

2013年Li Y ing加入哈佛大学分子与生物学系卡特琳·迪拉克团队。不过,在正式开展之前,她先去马 克 · 施 尼 策 的 实验室 学 习 了 头 戴 式 显 微 镜 成 像 技 术,并学习如何在小鼠深部区域做手术。大约2个月后Li Y ing回到哈佛大学。在位于地下室动物房26岁Li Ying用15平方米空间搭建起自己独立实验平台。

通过长时间的手术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记录到了影响动物本能社会行为重要区域内侧杏仁核钙信号。此外还发现催产素在雄性区分雌雄信息关键作用,而对雌性的区分不同社会信息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系列工作不仅展示出了她的勇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方法。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地质新纪元以来的一个地方——石家庄市教科研网。而对于这个网络来说,有这样一位勇敢追求知识的人物,无疑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