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陈受宜,记者深感意外。她的头发微卷,身着得体的格子连衣裙,让人难以将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传统印象中的80岁老人联系起来。这位“80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在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回国发展的决心。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后整合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她在科研和教学领域近六十载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厚荣誉:1990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等。2015、2017和2018年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陈受宜谈及双亲时依然记忆犹新。她父亲陈世骧,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始终坚守科学报国的信念,对陈受宜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国奉献是她从小接受的一堂课:“父母对我的第一个教育便是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在美国访学期间,她牢记父母教诲,谨慎勤奋工作,为师生留下良好印象,如今作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将这一教诲传递给学生们。
实事求是崇实干,在“七五”计划和“863”规划实施期间,她参与实施并本着公平合理原则分配资源。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追求勤奋求实,不容慵懒松散。在她看来,上下班只是个人事务,而车辆是公家的,不应私用,以此保持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重平等,这份精神一直伴随她,一如父亲常放两套不同邮票,一种用于公务,一种用于私信。他回复民众来信总用私人邮票,以示不占便宜。父亲即使对母亲晋升职称持保留态度,也以大局为重。而当成为研究所所长时,陈受宜从未争取过个人福利,只把这些福利给予需要的人。
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40多年的习惯,是她践行不占公家便益不搞特殊化原则的一部分。“人生而平等,不管坐到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是父亲对她的忠告,也成为了她终身追求之道。
尽管初来乍到,但陈受易会拜访全所研究员,请教提升遗传所能力之策。她坚持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征询意见,以确保决策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更得民心。这份默默无闻却又充满影响力的生活方式,让那些认为应该做但并不值得宣扬的小事情也深深感动着周围的人们,如今85岁高龄仍在继续探索前沿科技,为国家贡献力量。“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希望他们能够瞄准科学上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潜心攻克,为国家作出贡献。”
标签: 成语故事100个 、 历史人物故事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有有哪些 、 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 、 十本必读的中国历史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