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处理各种社会信息,产生交配、打斗、育儿、捕食以及逃跑等社会行为。大脑是如何对各类社会信息进行编码的?这是李莹在寻找的答案。见到李莹时,她正拄着双拐。前段时间,她打羽毛球伤了膝盖,刚做完手术。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工作日,她还像往常一样,驱车十几公里,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班,那里有她的实验室、博士生,当然,还有很多等着她去挑战的难题。
寻找之旅不平坦,会有困难,亦会有跌倒,但李莹不畏惧。“我讨厌‘困扰’这个词,因为‘扰’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缠住了,想要摆脱掉。我更喜欢‘挑战’这个词,它很积极,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采访当日,李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对大脑“一见钟情”2003年9月,当时18岁的李莹成为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她选择了相对小众的生理学,而不是植物学或动物学,这让她与同学们不同于传统路径。在第一堂神经解剖课上,一切改变发生——那时的大脑切片迷住了她的心灵。她深入探索大脑结构和功能,最终决定投身于神经生物学领域。
好奇心点燃后,小胶质细胞成为了她的下一个目标。这群细胞被誉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不仅参与免疫功能,而且可能还有调节神经互动的生理功能。但这方面知晓甚少。当时,在国际上也没有多少人能熟练掌握这一技术,但胆大的李莹勇敢尝试,并最终发现小胶质细胞确实具有调节作用。
然而,没有人愿意发表她的研究成果。一次次审稿被拒后,有一次暂停研究但未放弃,最终2012年12月,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如今有关内容被引超过300次。这份成功激励她继续追求更多未知领域。
调整研究重心再出发随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还是哈佛大学分子与生物系卡特琳·迪拉克团队,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而且,每一步进展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来实现。在自由活动的小鼠身上观察其神经活动一直是她的梦想之一,即使面临无数失败,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最后,在返回中国并加入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后,她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新问题充满热情,不断探索人类大脑如何工作,这个过程中总是充满挑战,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标签: 激励人的党史经典故事 、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介绍 、 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大全 、 中国 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