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网:解锁空间站微低重力“模拟考”之谜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8所试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侯玮杰正积极准备着未来3个月的工作。6月17日,他和2名同事成功将他们送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这次任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在进入太空前,这些航天器早已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上百次的实物仿真实验。
除了这个项目,侯玮杰还组织实施了多个型号航天器任务仿真试验系统的研发工作,先后完成了嫦娥五号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空间站、巡天光学舱等多个型号任务的地面全物理仿真试验。他感慨道:“一项航天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上万名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做的是把好航天器飞入太空前的最后一道关:以最直观的方式实测在太空微低重力环境中航天器的各项性能,在地球上给它进行微低重力‘模拟考’。”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侯玮杰从2003年起就开始追求他的太空梦,当时他目睹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自那时起,他成为了一个探索宇宙奥秘的人类。他本科学的是机械工程,并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工作。在2015年,他正式成为一名航星人,并开始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但又迫切需求的大型项目——如嫦娥五号环月轨道交会对接以及空间站等地面全物理仿真试验。
对于没能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侯玮杰没有感到遗憾。“我很喜欢物理学家钱伟长说的一句话:‘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说。
为了适应岗位所需知识,侯玮ジェ查阅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能找到的各类中外文献。大概有2000多个文件,加起来有十几个G。为了能早些适应工作,他必须要加快学习速度,为此他发明了一套关键字阅读法。不过,不久后他发现不能读得太快,因为文献中埋着不少“雷”。最终,用了一年半时间,侯玮江系统掌握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
从0到1打造新理论体系
2018年,一项为嫦娥五号进行微低重力仿真试验被分配给他。当时很多老科研人员都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实现,但经过十几个月昼夜奋战,他们终于成功实现了工程应用。
通过与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最终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气浮轴承,使得超负荷运转的问题得到解决。通过改进工艺,这种新式气浮轴承终于通过了考验。在未来的三年内,他们将投入到包括嫦娥七号项目中的更多挑战性任务中,“虽然这又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但我们会勇往直前、永不停歇。”(陈曦)
标签: 牺牲的最惨的女烈士 、 英雄有哪些 、 历史人物小传记100字 、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 关于历史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