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书法在社会上值钱吗

我,董其昌,出生于1555年,于1637年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是一名明代的书画家、鉴赏家兼理论家。我的字号是玄宰,号称思白,我也被尊称为香光居士和华亭先生。作为万历进士,我曾经担任编修一职,并最终升至礼部尚书的高位,还获得了太子太保的荣誉,并且谥号为文敏。

人们通常认为我才华横溢,对各种学问都有深入研究,而且擅长辩论和识别书画。我对书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从颜真卿开始,然后广泛学习魏晋唐宋诸多著名书家的作品,我不仅能吸收他们的精髓,还能自创风格。我的行书风格古朴而潇洒;楷書则融合了颜真卿那种率真的韵味;草書则源自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同时又融入了怀素圆劲与米芾跌宕之美。

人们常将我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列为“明末四大书家”。我的艺术影响力在明末清初达到了很高的地步。我特别擅长以禅理来论说绘画,将其分为“南北宗”,倡导“南宗”作为文人艺术的正统。这一点成为了后世所尊崇的一条信条。而我自己总是强调作画之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幅名为《云山小隐图》的卷轴,它是我留下的传世作品。此外,《遥山泼翠图》的单幅,也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其他珍贵的手迹,如《论画册》、《唐人诗卷》、《琵琶行诗卷》以及《前后赤壁赋册》等。

其中,《前后赤壁赋》的纸本墨迹,是由101行组成,每一行字数都不相同,被分成了1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27.4厘米高18.8厘米宽,这些作品如今被收录在《故宫书画录》第三卷中,而它们现在就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我在写作时,以李邕为基础形成雄壮气息,同时淡雅优美,以米南宫作为笔触的基调,但又略去了变化,不走寻常路,而是追求简约中的个性特点。在细致观察中,可以发现我的结体宽松自然,但取材颜真卿之布白而非过度夸张;笔势潇洒随意,却又带有一丝米芾式奇异新颖的情趣。这一点最难得的是,无论如何,都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没有任何模仿他人的痕迹,只有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证明这一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