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个军事节目中我们没有看到过郑观应的身影

在哪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我们没有看到过郑观应那一身身份的他?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史上评为如此多面手的人物。他的本名叫郑观应,别称官应,字号正翔号陶斋,还有待鹤山人或罗浮偫鹤山人的别号。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文人,而父亲则是一位乡村塾师。在鸦片战争后期,买办成为了一种新的职业,这也成为了发财致富的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郑观应叔父和堂兄都选择了这条路。

咸丰八年(1858年),郑观应去上海学习商业,并在英商宝顺洋行任职。他不仅学习了英文,还投资开辟江西、福州等地的轮船业务。同治七年(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后,他转而经营公正轮船公司,并且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

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又加入了轮船招商局,并担任太古轮船公司总理。这时,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买办,也是一个见识广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他还参与了清政府的一些现代化项目,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津沪电报局。

光绪初年起,郑观应开始提倡改良主义。他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国富为中心进行内政改革,并鼓励商民投资实业。他还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君主立宪制。在《易言》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以及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政策表示强烈反对。

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被擢升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在此期间,他心力交瘁,不断工作以维持局务。但是在中法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如织布局案和太古轮船公司追赔案所缠绕,使得他的晚年的生活并不轻松,最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