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浩瀚的京剧世界里,宋德珠以其卓越的舞台魅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成为了武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出生于北京崇文门外河泊厂的一个渔行家庭,那里的水波轻拂,他的小船灵活敏捷,预示着他未来的戏路。1930年,他进入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一期“德”字班,这里是他的艺术启蒙之地,是他开始学习老生、小生的起点。在这里,他被老师们看中,因为眉宇清秀、双目有神、动作敏捷干净,就让他专攻武旦。
在校期间,他接受了多位京剧大师的指导,如张善亭、朱玉康等老师传授给他的跷功、出手和武打技艺;阎岚秋、朱桂芳等老师则教授了《打青龙》、《金山寺》等经典剧目。而王瑶卿、梅兰芳等人都对他另眼相待,不仅亲自传授给他《四郎探母》、《雁门关》等名段,还时常指教他的表演。
皇天不负有心人,宋德珠怀揣刻苦练就的一身真本事,在众多名师的谆谆教诲及悉心传授下,再加上他在演艺道路上的“多学、巧练、精研、善择”,终于脱颖而出,被誉为“四小名旦”。随后,他创出了以武旦挑头牌、高声唱“大轴儿”的先例,一举成名。
宋德珠幼功扎实,以跷功为基础,又融会体操与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创新,使得他的武旦戏更添一层深度。他对自然动态细致观察,从孔雀开屏到鹰击长空,从鸟儿展翅至落地,每一瞬间都化作舞台上的精彩。通过不断演出的积累与革新,他建树了一种轻盈翩跹又干净利落、一勇猛花哨又刚健婀娜的表演风格。
1960年入河北省京昆剧团,并且成为了一代导师。在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教二十余年,有所建树学生如安荣卿和王丽君,都受益匪浅。1980年担任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并在1984年因病辞世,但留下的艺术遗产依旧激励着后人的无限追求。
标签: 历史冷门故事 、 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适合二年级红色故事 、 初一必看的历史纪录片 、 近现代历史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