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背诵古代朝代顺序的口诀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的典故:古代朝代顺序口诀

在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开国皇帝和结束年份。为了记忆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一种流行的记忆法就是通过口诀来帮助人们回忆各个朝代的顺序。

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盖勋因其正直和才华,被举为孝廉,当上郡太守长史。他所在的凉州刺史梁鹄也是他的好友。然而,在这个时期,凉州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对百姓极为残酷。尽管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又不敢直接反抗。

此时,梁鹄的一位属官苏正和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依法查办了武威太守。但是,由于害怕查办可能会牵连到高层权贵,他打算杀掉苏正和以灭口。此时,有人建议他趁着这个机会去找盖勋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然而,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但他坚决拒绝了这样的提议:“为个人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人,是不仁。”

后来,梁鹄果然向盖勋求助处理苏正和的事宜。盖勋以喂养鹰鸢能使它凶猛作为比喻,不理解为什么要杀掉已经很凶猛的人类捕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乘人之危”这一成语被用到了实际的情境中,它形容的是利用别人的困境或者紧迫需要而得到利益或达到目的的情况。

除了这段故事,“乘人之危”的概念也常常用于合同法中。当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弱势或者急需的情况下强迫对方订立不利于自己的合同,这便是“乘人之危”的行为。而且,与显失公平相比,“乘人之危”更加强调主观恶性,因为它涉及到利用对方处境,使其不得已而作出违心表示。而另一方面,“胁迫”则涉及到由于恐惧而做出违心表示。

总结来说,“乘人之危”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一个词汇,它警示我们不要在别人的困难时刻取巧取宠,而应该站在他们一边提供帮助。这也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雪中送炭、济困扶危,而不是落井下石、乘虚而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