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黄燮清,1805年至1864年间活跃于文学领域。出生在浙江海盐,我原名宪清,字韵甫,以号韵珊和吟香诗舫主人相称。在道光十五年的会试中,我取得了举人之职,但后续的几次会试未能考取进士。此后,我先后被录用为湖北知县,但因病未能履任。因此,我选择留在家中继续书写自娱。
咸丰十一年,当太平军攻陷我的家乡海盐时,我避难前往湖北,在宜都和松滋担任知县。我以才思富赡而闻名于世,不仅擅长诗词,还精通曲艺尤其是词作。在早年的作品中,我受汉魏古典文学的影响,多数摹拟古人的风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仕途上的挫折,由于上苍对我的失意与个人抑郁不满,以及人民疾苦的反映,这些感慨开始渗透到我的诗作之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创作的《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等作品,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及人民苦难的关切。这一时期是我诗歌成就最显著的时期。
此外,还有许多吊古咏史的小品,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借古讽今,其豪放深沉令人铭记。而一些短小但清新流丽的小诗,如《长水竹枝辞》,也各具特色。然而,在词方面,大多数选材狭窄、选词造名过度雕琢痕迹较多,只有少数如《题沈晓沧年丈炳垣月夜渡海卷》的忧时感遇之作较为突出。
晚年的我写下的满江红如《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内容更加充实,对“征调可怜财赋尽,流离但觉乾坤仄”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情景描绘,并客观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保持批判态度面对太平军。我还撰制了一些传奇文集,其中文采横溢、语言优美,被誉为与尤侗齐肩。
我留下的大量作品包括12卷倚晴楼诗集、4卷倚晴楼续集、4卷倚晴楼馀集,以及220余首存留下的词曲,并参与编纂24卷国朝词综续编及7种曲目组成的一系列曲集中。此外还有其他著述,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的认识黄燮清这一时代文学家的形象。
标签: 2023年历史中考研讨 、 大决战纪录片全集 、 袁隆平的英雄事迹简介 、 巧记历史时间的顺口溜 、 小乔历史人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