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戏曲艺术的伟大赋予了我的成功王善朴唱段在我心中绘制出人物轮廓

作为演孙悟空的代名词,我深知自己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观众把对孙悟空的爱转嫁给了我。所以,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宣传、推广孙悟空身上蕴涵的文化意义。我演的猴,与刘亨画出的猴一样,都将猴人格化了,呈现渲染了其不畏艰险、明辨是非、聪明机智、疾恶如仇的形象。

理解欣赏美猴王需要接受传统戏曲艺术。在许多年轻人的心目中,我成了“孙悟空”的代名词。“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不懂、不了解。”我回忆,当去英国牛津大学讲演谈到中国的猴戏艺术时,不少年轻人喜不喜欢中国戏曲,但当提到我饰演的孙悟空,他们兴奋起来,大喊喜欢。我告诉大家,如果这个角色大家认可和支持,这不仅仅是我章氏家族成功,而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要想演活并好地理解欣赏孙悟空,就必须接受传统戲剧。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有些人以为他是浙江绍兴人,其实,他只是祖籍绍兴,在上海出生长大。“按照外国人的习惯,我应该算上海人,所以对于弘扬海派文化,我是很有责任。”

从上海开始学艺,我还记得小时候下雨时在服装公司练功,不下雨时就在人民广场练功。他父亲六龄童主演的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1年由上海天马制片厂拍摄,是一个时代经典。从绍兴走向大上海,从上海又走向北京长安街,再走向世界。这其实不只是个人家族努力,而是和国家发展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感谢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又赶上了好的时代。”

2014年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有72位代表一同参加,其中包括我。我认为,无论如何变革西游文化,它们都不能改变其精神和魂。因为《西游记》代表着中国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应该结合这部作品做一些合理诠释而不是没有底线误导。而且像这样属于中国世界级形象,如今还很少,一定要敬畏之心保守。

2004年的那一年,也就是一个猴年的时间里,我开始走进学校社区免费为大家讲解《西游记》的故事,因为当时有些媒体过分地渲染说中国名牌高校大学生喜欢看这些话剧,这让我感到震惊。正好有一位校长邀请我去跟孩子们讲解如何拍摄《西游记》,就借着这个机会去跟孩子们说一说。那时候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就像是花果山上的小猢狻一样欢快。

如今,每到哪里都是一片欢呼声,大家都欢迎那个童年的偶像“孙悟公”前来分享经验。“地上坐满了一个个‘小猿’,去哪里都弄得像花果山一样。”今年打算再次分享1000场,那些孩子的问题让我意识到了问题:“你知道吗?我们的影视剧网络没有建立分级制,小朋友可以看到所有内容!”因此,每次讲述之前都会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否适合他们,以及我们的少年儿童能否真正理解这些故事?

学习孙大的精神,让我们走向世界推广西游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西游记》家喻户晓,小孩子多会哼唱“敢问路在何方”。这让我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为了陕西省铜川市六小龄童艺术馆展示唐僧取经图,我认识了一位画家刘亨,我们因为对《西游记》的共同理解相互吸引。他根据我的扮相创作了一幅美丽的地藏王肖像,对此我非常高興。

最后,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关于美妙的人物,或是在任何情况下探索深远的话题,都应确保我们的讨论既雅俗共赏,又能触及普通老百姓的心弦,然后才可能达到内行门道。此外,还应考虑如何输出这样的故事,以及源头进行疏理与整顿,以便更好地促成无尽的话题与深厚友谊。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跨越世代与地域边界的情感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一种比喻性的神秘力量,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小生命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进入未来的桥梁或窗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