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白京剧史论的探索者与解读者周佑君则是京剧演唱会上绚丽多彩的花朵

童年失去父亲的庇护,少年放弃学业的束缚,周贻白踏上了江湖的道路。在文明戏班、京剧班和马戏团中,他不仅学习技艺,还勤奋研读了各种文史书籍。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和杂文。他在1927年加入田汉创办的南国剧社,并于1929年至1934年间,在福建泉州和厦门等地教授国文。1935年与阿英共同组建新艺话剧团,随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以及新华影业公司等机构从事话剧和电影剧本创作,同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校授课。他的演出和出版作品包括《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以及他所执导或参与制作的电影故事片如《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有《乱世佳人》(原名《李师师》)及其他多部。

1947年,他应欧阳予倩之邀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剧。此后,他返回北京,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并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戏“中国戏曲史”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以及编委。他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并担任过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自30年代起,周贻白致力于研究中国戏曲史及理论,不断发表论文并著作。在这方面,他完成了七部关于中国戏曲史的专著:《中国戲劇史略》(商务印书馆)、《中國劇場史》(商务印书馆)、 《中國戲劇小史》(永祥书局)、 《中國戲劇史》(中华书局)、 《中國戲劇講座》(中国戲劇出版社)、 《中國戲劇長編》(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遗著中的 《中國戲曲發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外,他还撰写了诸多关于京剧理论、历史考证与解释的著作,如 《中國戲曲論丛 》(中华书局),集结了大量精深论述。此外,还有其个人选集作品如,《周貽白話藝論選輯》,1982年的出版版本由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收藏品專輯如1960年的選輯書籍——「 周貽白話藝論選」。

除了对文字艺术充满热情之外,周贻白也是一个爱好者。他对于字画、碑刻、印章、小砚等都有一定的鉴赏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邮票收藏活动。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解放区票邮集中已经拥有齐全的一套红印花加盖票,只是少了一枚“小壹圆”。他还拥有一些稀有的苏维埃邮票,这些珍贵物品证明了他对于不同领域知识探索的广泛兴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