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古代钱币之冠。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年(1576年)铸造,仿照嘉靖钱制,以小平为主,折二两种。其光背者众多,而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等字,其中的“厘”代表银一厘之值。此外,“河”、“户”字样的极为稀少,其折二钱铸量精良,有时出现星月图案,更是珍贵无比。
此外,还有一种银质的万历通宝,其背面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这类货币极为罕见。万历通宝中的折二钱,是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每枚宽2.8厘米,为真品难求。而传世仅存的一枚大型万历通宝,则被视作孤品珍藏。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大力推行纸钞,并禁用金银。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白银得以在正统年间合法地位确立。因此,在朝廷铸造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对地方带来的经济利益显著,对私人铸造也产生了影响。
据《潞安府志》记载,当时潞安府作为主要的两个铸炉之一,每年能为朝廷提供近千锭的货币,这对于当地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也促使私人开始追逐利益、私自铸造货币,从而导致民众争相购买但无法使用的情况发生。
至于版本分析,万历通宝版别繁复,小平款式占绝大多数。而除了光背以外,还有穿上各种图案,如星、月、工、公、正和天,以及特殊设计如右厘和合背等。这其中的小平款式径2.4-2.5厘米重3.4-4克,是最常见的一种;而较大的矿银小钱则径1.9厘米;特大的五钱款式则径3.5厘米;而那令人瞩目的特大款式,则达到了8.8厘米,即所谓的小平款式最丰富,最具历史价值的是规整楷书面文以及少数含有"历"字样长日宽日的设计。
标签: 抗日公认第一名将 、 适合四年级的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记录纪录片 、 中国近代3大伟人 、 红色故事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