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回应:“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
2015年,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随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对这些荣誉,她从未刻意追求;对采访、活动,她都是能避则避,“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年过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念念的是那段曲折艰难寻找抗疟药物时期。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1969年1月,当她了解到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后,便开始了她的抗疟旅程。
这个任务涵盖了疟疾防控的大部分领域。抗疟药品研发,就像是和疟原虫进行速度赛跑。在接手任务之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剂,与老中医交流,对于所有能够获得信息,都进行了逐字抄录。这份资料积累成为发现青蒿素基础。
经过不断努力,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抗疟记载下,他们找到灵感。决定用沸点只有34.6℃水提取青蒿。但实验过程繁复且耗时长,最终191次失败后的第192次试验成功——100%抑制率。
报告结果后,“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即必须上临床观察效果。当时需要大量提取产品,但由于停产,无奈之下使用7个大水缸替代实验室容器。此举简陋无通风系统,也无防护措施。尽管如此,该团队仍坚持到底,即使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还患上了中毒性肝炎。而且,在动物切片上,又发现疑似毒副作用,使得安全性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为了不错过临床观察季节,他们决定“以身试药”。1972年的7月,一周内未见明显副作用,此时他们将该提取物带往海南昌江地区救治低等级和外来人口间日及恶性型疟疾患者,有一定疗效。此後,该课题组分离出了有效单体,为推广奠定基础。而今天,对于如何解决耐药性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更多类似的新藥,不断有新的挑战与机遇出现。
面对媒体交流的时候,屠uhouhao多次表达了工作尚未完成的心情。她关注着耐力问题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时,更指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对于疟疾依然存在巨大挑战。她常问三句话:哪些国家依旧无法消除这病?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做?我们怎样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承与防控新的疫情?
正如她所愿,对于青蒿素的事业远没有结束。她期待通过现代科技方法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原始理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她说,“祝愿他们超越我们,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她担任主任领导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 青 蒿 素 研 究 中 心 正 在 进行深化研究工作。一方面要面向国家需求攻克重大临床问题维护公众健康;另一方面,要勇敢探索生命科学基本问题打破思维限制借助新技术为理论创新和新藥研发奠定基石。此前,还将部分奖金捐赠用于激励青年科学家的基金,以鼓励他们产生更多发现并创新行动。好奇心与责任感同样驱动着这项伟大的成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担当。
标签: 冷门又惊艳的作文素材 、 民国还活着的人 、 简短英雄事迹20字 、 民国四大美男是谁评的 、 史上最催泪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