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难道青蒿素的故事就此终结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中的每一行都像是延续着这段传奇的文字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说。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奖项、荣誉,屠呦呦从未刻意追求;对采访、活动,她都是能避则避,“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年过九旬的屠ühöü心心念念的,还是青蒿素。

历经曲折艰难寻药

屠ühö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

1969年1月,屠ühöü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它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抗疟药的研发,就是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接手任务后,屠ühöü翻阅古籍,寻找方药,对能获得到的中药信息,一字一句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基础上,将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基础。

到1971年9月初,当时筛选100余种中草本提取水提物样品200余个,但效果并不理想,只好再努力。一路考察,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用绞取汁尽服之。”

决定用沸点只有34.6℃来的提取法试验。这次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1号试验最终结果出炉——抑制率达到100%!

在190次失败之后,这一次成功让她坚信这是通往胜利的一步。当这个消息传达至“523”办公室,他们要求当年的结果必须立即应用于海南临床观察。

但面临的是巨大的挑战:没有设备,没有安全措施,而且还要处理大量提取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是在严格监控下进行了一周试验,也无法保证完全无毒副作用。但为了不错过关键时机,在医院严密监视下三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周试验,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随后的临床测试也显示该产品对于当地及低度疟区居民以及外来人口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疗效。这份成果激励着他们继续深入探索,最终分离出了抗疟有效单体。此后的岁月里,再多次努力,最终将这份宝贵成果带到了世人面前。

然而,就在庆祝之际,对于这一伟大的发现,还有更远大的愿景,那就是将其推广至全球,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这份健康与救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人类治疗方案,以应对那些日益增长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

她的回答常常充满关切:“我们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我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承与防御新的疫情?”她的呼唤,如同火炬,在黑暗之巷照亮方向,让人们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那盏灯塔,为人类未来留下足迹。

现在,她仍然致力于深化研究,不断探索新奇事实,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她希望能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手段,因为她知道,只有不断进步,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生活空间。而且,她相信,只要有勇气去尝试,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人站出来,用智慧与行动保护地球母亲,让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