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遇秋黄梅戏史论与牛郎织女的社会文化探索

自1987年起,我在《黄梅戏艺术》杂志连载了多篇关于黄梅戏的研究文章,深入探讨了民间文学与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民间舞蹈在黄梅戏中的运用、风俗、杂艺在黄梅戏中的运用以及启蒙读物和民间体育在梅戏中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对黄梅戲艺术的理解,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我还曾踏足鄂赣皖浙闽湘豫七省56个县市,走访采茶花鼓等剧种的480多位老艺人,并查阅各种文献资料2500余册,选读解放后的戏曲期刊2000余册。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收集整理出了350宗有关黄梅戲艺术档案,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5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段文化遗产。我自费抢救并整理了一批稀世孤本,其中包括20多个剧目,为后人提供了一手材料。此外,我还主编出版了《黄梅采茶戲志》、《五祖寺》、《湖北文史资料》,并参与编写《邓雅声烈士及其遗著》,这些工作都得到了专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在我的努力下,《血掌冤》成为湖北省最有影响力的剧目之一,它也被收入《湖北曲艺音乐集成》中,对流播发展过程作出了贡献。

1991年的中国第三次黄梅戲学术研讨会对我的贡献进行了充分肯定,将我誉为实现新一代 黄梅戲腾跃所准备动力资源。我还被收录进《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及其他30余部辞书,这些荣誉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