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狭义907年-960年,广义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由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大部分汉地为止。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较强盛的国家统称为“五代”,部分则是由沙陀所建立。虽然“五代”实力似乎较为强大,但仍无力控制整个汉地;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或自立为帝、或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十国”。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大员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火连年不休,统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也是唐、宋之间的地缘关系重整时期。 从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半个多世纪期间,中原地区依次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年梁王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开始。之后,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国后唐。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其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日渐强盛,但因后来发生内乱,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随后后晋建立。不久,石敬瑭死后,契丹与晋的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收复中原。之后,后汉枢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并将皇位传给其养子柴荣,柴荣苦心经营,使得后周日渐拥有有统一中原的能力,但其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齐王李昪夺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较盛,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曾被后周所败。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北汉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赵光义相继扫荡其他中原诸国及地区,最后于979年统一汉地大部分地区,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其中一些政权臣服于五代,其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一些外族国家,如汉化的沙陀建立五代后唐、后晋与后汉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国,南下灭后晋后建立辽朝。还有党项的定难军,于北宋时建国西夏、西南白族建立的大理国与逐渐脱离中原政权的越南大瞿越。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北方战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海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被外族统治影响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乃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藩镇割据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出现许多不受控制的藩镇。虽然藩镇在唐宪宗时期大致臣服,但直到唐朝中后期,唐廷仍然因为宦官与牛李党争而无法根除藩镇问题。由于河北被藩镇控制、中原战乱不堪,唐廷十分依赖江南的财富。然而江南地区在庞勋之变和黄巢之乱中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朝廷经济收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唐朝后期出现三个重要的藩镇:沙陀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平乱有功受封河东节度使,治所为太原;原黄巢部将朱全忠(原名朱温)因平乱有功,受封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封岐王)、护节度使王重盈与镇节度使韩建为首的关中藩镇势力盛大,时常威胁唐廷。黄巢之乱平定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梁(朱全忠)、晋(李克用)与岐(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护、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关中的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的干涉而失败。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招唤朱全忠入援,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派兵控制长安,还宦官数百人。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于是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但被朱全忠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位,建国后梁,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后梁改革与梁晋对峙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但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有的奉五代为宗主、有些依旧拥护唐室,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如何,这些藩镇都已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具代表性(并非同时出现)的国家被史家称为十国。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有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等,半独立的有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卢龙军节度使燕王刘守光,独立的是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蜀地方面,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后唐时建荆南,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建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吴国,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建吴越国,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闽国。另外,交趾地区,静海节度使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金山国。 后梁太祖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偏激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史称白马驿之祸。这些失意士人重现实而轻名义,是五代人物的代表。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王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今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今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三年后称帝建国燕国。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攻打刘守光,后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后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后梁太祖有意立义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父皇而继位。然而朱友珪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节度使(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卢龙军节度使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张文礼杀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赵梁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由建国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北面招讨使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今河南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河南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户部尚书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开封府。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控鹤军都指挥使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 后唐拓土与内乱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吞并了岐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后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天雄军士兵皇甫晖因输钱而煽动士兵,杀主帅杨仁晸,立偏将赵在礼为留后,是为邺城之变,唐将李绍荣平定失败,后唐庄宗只好派养兄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后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后唐庄宗作战,汴州被陷,后唐庄宗因洛阳内乱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后唐明宗,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于长安。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后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励精图治,扩展疆土,让后蜀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江南的扩张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国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主,除掉想自立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宗主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翦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923年,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927年称帝,即吴睿帝。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937年徐知诰夺吴睿帝之位,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建国南唐,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合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今浙江省。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五代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943年闽景宗王延羲之弟王延政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图夺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五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今江西南昌)。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五代,只能保境安民。 湖广的内乱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楚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北楚,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为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首府为江陵。荆南地小国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国君高季兴和高从诲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荆南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立。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省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省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马希萼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楚国。他们拥护马殷嫡长孙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率军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至衡山。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廖偃、彭师暠拥立为衡山王,楚国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史称众驹争槽。最后,马光惠被王逵以懦弱为由废除,改立辰州刺史刘言为武平军留后;再来南唐元宗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南唐领有全湖南地区,楚国亡;同时南汉中宗北取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领有全岭南地区。952年据有朗州的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驱除南唐收复湖南地区,并被后周正式封为武平节度使。而拥立刘言的王逵与他不合,就联合周行逢废除并处死刘言。王逵领有湖南后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最后为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继位。刘?在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隔年改国号为汉,即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今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皇族和大臣将领,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继位,即南汉后主。其间越南开始脱离中国统治。 契丹入侵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延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国。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国。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国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络公行,朝政败坏。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几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国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 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有赖郭威平定。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后周崛起与北宋统一 后周太祖登基后减除若干苛政,励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旧汉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明君,于继位之初遭遇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亲自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使后周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基本统一汉地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962年荆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侈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今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今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汉后主刘?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投降,南汉亡。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却终日以外患为忧。当时有赖其弟李从善、大臣潘佑与将领林仁肇等人,尚且与后周得以对峙。宋朝建立后,李煜终日与臣酣宴、愁思悲歌。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吴越国方面,虽然忠献王钱弘佐时趁闽国内乱获得福州,但是本身课税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钱俶时,因为对宋朝十分恭顺,宋太祖没有夺取地。而闽南清源军留从效割据一方,去世后多人争位,最后由陈洪进夺得。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闽南清源军亡。而十国最后一个国家北汉的末主是英武帝刘继元。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从太原北伐辽朝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至此进入宋辽对峙的时代。 疆域 五代十国的疆域大抵区分成五代与十国。五代诸朝的领土大抵是华北地区与关中地区,一度领有燕云十六州、河东(今山西省)、蜀地(四川省)与淮北地区。十国与其他藩镇大多分布在五代的周围如华南、湖广、蜀地、甘肃、河东与河北等地区,其中江南、湖广地区为六国,这显示江南地区远较三国时期更为开化,故已可以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盘。五代十国的各国疆域在宋朝统一后仍然被沿用为路的行政区划,现在则成为省界。而且,被细分化的疆域仍然不能自给自足,各国只能发展自身产业,并越界进行经济交流以互通有无,最后促使宋朝商业的发达。 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核心因为战乱与经济因素,由长安、洛阳过渡到开封。当时关中因战乱而荒废,较强的藩镇只有岐国李茂贞与定难军,而河陇地区也持续衰退,回鹘、吐蕃等外族纷纷割据河西走廊;而华中、华南地区经济强盛,所以割据藩镇繁多,是十国势力范围。而开封处于隋唐大运河中枢地位,负责转运河北、关中、江南与湖广地区的货物,是天下粮食、货物的转运站。当关中因战乱而荒废时,聚集天下财富的开封就成为五代的首选地位,这也促使宋朝之后的中国朝代选择以大运河城市如北京、开封、南京与杭州等为首都。另外,五代的战争大多以开封的宣武节度使与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对峙为主,例如李克用的晋与后梁、后晋与后唐、后汉与占据中原的辽朝、北汉与后周等都是如此。 五代十国的范围与唐朝后期相比,萎缩明显,比汉地的范围略小,外族大举占领汉地的周围,最后建立辽朝与西夏。河西地区被归义军、甘州回鹘与吐蕃诸部所占领。燕云十六州在938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国(后为辽朝),使汉、唐以来北方的国防线全部后退,黄河北岸几乎没有屏障。再加上中国核心东移,使得五代、宋朝备受辽朝的压力。而安南地区被静海军的曲家所割据,并在吴权于白藤江之战击败南汉军后,使越南地区正式脱离中国历史。而在陕北夏州割据的定难军,也在宋朝时独立成西夏。 行政区划 五代十国的行政区划继承唐朝后期的形式,即道(节度使)、州(府)、县行政区划。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实”。 节度使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是由唐朝中期才开始设置的,又称藩镇,主管地方军事、行政与财政,位高权重。安史之乱期间,唐廷成立许多地方节度使以围堵叛军。平乱后,唐廷也册封大量降将为地方节度使以安抚,造就这些拥兵自重,割据为王的藩镇,形成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时节度使的授任更为冗滥,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后汉高祖之弟刘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或以宰相遥领,如后唐庄宗时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往往专横至极,为所欲为。其中,权重者称节度使、权轻者称防御使(后称观察使),安史之乱后的道,即是节度使的辖区。当藩主有异心时,往往趁机举兵以图推翻中央,这个现象自唐朝后期开始出现,五代各朝或地方十国的内部也时常发生,这是五代十国动荡不安的起因。此外还在某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如907年后梁在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939年后晋改旧威州为清远军,954年后周以莱芜监为广利军等,其军使委命本道差补。到宋朝时,节度使被路行政区取代,并且分割地方的行政、财政与军事权以防止拥兵自重的局势出现。 第二行政区为州,州设刺史,第三行政区县则设县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势重要而升级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设有东京开封府、长安设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设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而十国与各地藩镇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设府,如吴国的扬州江都府、南唐的昇州金陵府与洪州南昌府、楚国的潭州长沙府、南汉的广州兴王府、北汉的太原府、前蜀与后蜀的成都府与兴元府、荆南的江陵府等等。并于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设大都督府。后唐在全国设十大都督府。本时期南方的州县数量,因为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而增加。《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 体制 五代十国的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拢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烦多的源头。 三省六部 中央行政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下设六部尚书,并分司办事。后梁重新设置唐朝空置的尚书令,并且定为正一品,改唐朝的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时恢复唐朝旧制,并多设左右仆射,与尚书左右丞均为正四品。后梁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司政殿为金銮殿,设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中书省和门下省方面,其官员品级也比唐朝高,其长官侍中在唐代宗以前均为正三品,后晋时中书令和侍中均为正二品,左右常侍从三品升为正三品,门下侍郎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十国方面,有设有等同宰相的官职,如吴国的大丞相,楚、吴的左右丞相,吴、南汉的参知政事,吴越的参相府事等都等同宰相的职称。 三司 三司使专管财务,至五代时才确定。早在唐朝时就有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唐昭宗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至此出现三司使。后唐曾设置租庸使以管辖三司,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财务,地方财政也需听从三司使的命令。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宋朝设置的三司就是缘自五代的。 枢密院 五代十国还设有枢密院以掌管军事,又大多为武将。枢密使掌握军事,其实权往往超过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镇。所以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有时又以宰臣兼任枢密使。例如959年后周世宗命司徒平章事范质与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借此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早在唐代宗时就以宦官掌枢密,所统领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共称“四贵”。此后宦官往往侵夺相权,甚至废立皇帝。唐朝后期,朱温大杀宦官,至此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朱晃建立后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923年后唐庄宗又复称枢密院,并设枢密使与副使。后晋曾以宣徽使代之,但不久又恢复。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方式,最后由宋朝所继承之。而十国等各国或地方藩镇也大抵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957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制度 五代十国的军事制度继承唐朝后期节度使的制度,当时地方藩镇时常举兵意图推翻中央朝廷。为了解决此问题,朝廷逐渐加强中央禁军以打压地方,到宋朝更发展成强干弱枝的政策。而五代十国最高的中央单位是枢密院,大多为武将担任。由于五代重军事、轻文人,为了巩固政权也以宰相兼任枢密使。 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拥有强大兵力,掌握地方军事、民政、财政。他们位高权重、专横至极,时常发生举兵意图推翻朝廷之事,史称藩镇割据。而唐朝最后也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篡,五代十国的建国者也大多是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到五代十国时,举兵篡位之事更多,在后晋高祖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更加剧烈。也使得五代君王时常替换,最后形成九姓十五君之多的乱世。为此君主纷纷采行建立禁军、调动地方节度使等强干弱枝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实力派。禁军负责守卫首都与皇宫,有时会驻防各地以压制地方藩镇,例如后梁、后唐就以禁军压制、削弱河北三镇。后来宋朝宋太祖更以禁军“殿前诸班”统一天下。此外,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而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征战的主力部队是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其中石敬塘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塘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除了兵役,还有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人口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黄巢之乱后,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华北地区的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例如唐朝后期蔡州秦宗权四处肆虐,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形成“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情况。朱温与徐州时溥的战争,破坏徐、泗、濠三州的农业。朱温与河北刘仁恭的战争又破坏魏州至沧州之地,于定州之战更死伤六万多人。唐朝的精华区长安、洛阳一带也被朱温东迁唐昭宗期间,强制迁移人民,并且拆毁房屋,焚烧一切,在籍的民户还不满一百户。而后后梁与晋的战事,使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为了抵挡晋军,后梁数度决开黄河,使得河南、山东一带洪水泛滥不堪。到后唐、后晋期间,华北地区被受契丹国袭扰,卢龙、燕州之地屡次被契丹骑兵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尤其在契丹军南下攻陷汴州后,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百姓有十余万人被杀死。而后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而在北汉时仅有三万余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839年唐文宗时期,户口有4,990,000户,到宋朝再度统一时,全国户口只剩3,790,000户,在这一百四十年间减少达一百二十万户,可以想见唐末五代战乱的剧烈和民生的痛苦。 虽然唐朝后期南方也受到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的影响,但在十国时期,重大战事较少,政局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唐朝中衰以后,中原动荡不安,不少人纷纷南下江南、湖广与巴蜀一带,最远达两广之地,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减少很多。而南方如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襄州、郢州、唐州、衡州、广州等都大幅提升。据说当时的苏州户口中,自北方迁来的占原来人数的三分之一,武昌在两年内户口增加了三倍,这都反映了南徙人口的众多,使得人口分布则以南方地区比较密集。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使得十国府库逐渐充实。五代十国末期,后周与北汉的户口不过一百万户,南方诸国则多达两百七十余万户。在这些国家中,以南唐的六十五万户最多,其次是吴越的五十五万户居次;再次为后蜀的五十三万余户。这三国的人口总合,差不多是当时中国地区总人口的一半。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态势至此已经定型,北宋年初的南北人口比例大约是。 文化 五代于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印刷事业的发展、火药在战场上的出现、词的兴起等几个方面。由于南方较北方富庶安定,因此,文学、绘画、金属工艺、浮雕、纺织、陶艺等均盛行于南方。 学术思想 五代儒家学说虽然还是国政的基本依据,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儒学对于官方及正常秩序的依赖,要比佛、道二家大得多。当五代政权屡变,儒学备遭破坏,其思想影响大大降低。后唐明宗在敕旨中指出了学校多废、典籍罕传的状况。后周世宗时,更做了一些恢复儒学的努力,使儒学的传统不至于中断。而民间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很盛行,培育了不少的儒学人才,这都成为宋代儒学兴发的重要养分。 由于社会动荡和时代短促的缘故,时常发生叛变弑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轻文,士人也重实轻虚,使得本时期比较少有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有名的儒者只有冯道。冯道为五代家,大规模官刻儒学《九经》,侍奉九姓十五君,“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其行为事君不忠,但是事亲济民、其主政提携贤良,在五代有着“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晚年着有《长乐老自叙》。 由于乱世灾祸,人们对前途深感无从把握,大多采行消极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与百姓转向佛教与道教。有研读道籍者,也有隐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个人养生,而有“五季之乱,避世宜多”。其中道教学者谭峭继承老子“道”为世界本源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万物均是由道演化而来,而道的本质则是虚,许多观点蕴含着人民性、性因素。谭峭着有《化书》,其中《道化篇》云:“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唐朝后期的皮日休继承王充以来的“气”一元论,将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他不认同相命术数等迷信,也不认为有“天”,主张无神论。并且具有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生活,批评唐廷无能。 文学与史学 五代的文人饱经沧桑,诗文也透露着沉痛的气息。其中以吴越国诗人罗隐的五七言诗比较优秀,着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五代前期时期四方的文人学士颇多,司空图、韦庄、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学成就的人物。 然而五代十国的文学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词风的前期继承晚唐风格,主要描写皇室贵族的享乐生活。其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以花间派的作品为代表。到后期出现清晰深沉的描述,情感生动,使人回味无穷,对宋词的影响极大。花间派起源于晚唐温庭筠、晚唐前蜀的韦庄,其中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有名的有〈菩萨蛮〉、〈梦江南〉等,而韦庄有〈女冠子〉、〈菩萨蛮〉等,其风格较为清新。而后繁荣于五代,以蜀地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蜀地有晚唐前蜀的韦庄与后蜀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收入《花间集》。欧阳炯词作风极委婉之致,有名的有〈南乡子〉。 另一个中心的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冯延巳的作品有〈采桑子〉、〈谒金门〉等,词风细腻深沉,影响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等,遗有《阳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摊破浣溪纱〉最具代表,内容深动,没有艳丽虚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间派,以〈玉楼春〉、〈菩萨蛮〉等宫廷艳丽生活为主。但在国亡被俘后所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以〈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史学早在唐朝就十分兴盛,到五代十国时仍然盛行,并且重视唐朝史料的部分。其中,以《旧唐书》和《唐会要》最有名,对于记述唐代史事、人物、典制、兴亡盛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旧唐书》即《唐书》。为了累积丰厚的资料,早在后梁末帝即下诏征集唐代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到后唐明宗又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碑碣。最后后晋高祖在914年后晋天福六年下令撰写,到945年开运二年完成。本书先后由张昭远、贾纬、赵熙等等人撰写,监修一开始是赵熙,最后是刘昫。《旧唐书》保存丰富的人物、事件等原始史料,例如李密的〈讨隋炀帝檄文〉,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但是成书仓促,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所以到宋朝又出现《新唐书》。 五代另一个钜作《唐会要》是由后周的王溥所着,其分门别类的叙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与文物的沿革变迁,再现唐代风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着。五代的历史笔记也十分兴盛,主要也是叙述唐代事物。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的《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这些笔记内容真切,在时代特点与社会风貌方面的叙述也比史书多元。
标签: 女娲的真面目有多可怕 、 女娲的九个女儿分别是谁 、 武则天的神话故事 、 盘点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