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祥瑞。在《山海经》中记载,它是青丘之山的生物,形似狐而有九尾,声音如婴儿,有时能食人。九尾狐最基本特点是“九尾”,在《瑞应图谱》、《宋书·符瑞志》和《孝经·援神契》等书籍中被提及为王者仁智或德至鸟兽时出现的瑞兆。
历史起源,《山海经》的南山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篇都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其中描述了它能够吃人,但吃了其肉的人不会遇到妖邪气息。西晋文学家郭璞注释称:“太平则出而为瑞”。班固的《白虎通义》和敦煌汉魏《瑞应图》也提到了“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
除了吉祥寓意外,九尾狐还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在汉画像石中常与兔、蟾蜍、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不过,即使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如同夏朝君主姒杼所获得一样,这种生物也有负面寓意,如能将髑髅戴在头上表示妖性。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九尾狐形象具有复杂文化内涵,与神秘文化紧密相连,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种动物形象,其生活原型经过演变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九尾狐”概念。
标签: 霍翀 、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100篇 、 神话故事作文四年级300字左右 、 小故事简短适合小学生 、 神农氏为什么叫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