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的悲歌一段人生情史

对项羽的记忆,从心中仔细搜索,或许是从初中读鲁迅先生的《三昧书屋》开始的吧。

“学剑不成”一句深刻脑海,竟导致了项羽这个形象在我心中的定格与历代学人的描绘不尽相同。

在我少时的心里,项羽是一个聪明却又浮躁的英雄。“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是多年以后读到的史迁的记述了,然而和我少时所想,相差无几。或许说起来过于玄妙,我在读鲁迅先生的课文时,并不知这一句是记项羽的,(纵然到现在,我也不能肯定),但我却莫名的认定,这一句是描绘项羽的。我不知是何原因,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有聪明而浮躁的倾向吧?惺惺相惜?过于抬高自己了。虽然不可否认,我对项羽有着极大的同情心。

项羽最后学的是兵法,可惜他虽然认为这是“万人敌”的本事,却也是略知其意,便不肯下功夫了。

我常常想,项羽自二十四岁随项梁起兵,一直至垓下之亡,一生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兵法只略知其意的人,却能有这样的战术修为?!他学习剑术未成功,却天赋异禀,一对一斗智斗勇,他一人竟杀汉军数百人!有人说項燕乃中國戰神,或許,他真是一尊戰神吧?

以此观之,其实老天對項燕已經非常眷顧。他基因應該算非常優秀了。一個人先天已得上苍眷顧後天居然還想要老天再給運氣、福氣,就算這些都有,但仍舊感到不足。在乌江之前說“天亡我也”之時,這樣老天一定是在笑他。

項梁兵敗身死之前,即將與劉邦這對絕代雙雄共處宮廷間曾協同作戰數次。那期間,項燕軍功無疑要大過於劉邦。不論斬殺秦將李由那役便見證了一場巨大的勝利。但就如同從始至終皆展現出他的不可一世本性一般,在每一次攻城必屠的情況下,那種無比自信似乎早已昭示於世间。

提及項燕残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众人的共鸣。我并不打算为这位西楚霸王开脱结果,只需简单指出即可:顶尖英雄并非总伴随着残暴。而陈平如此评价:“恭敬爱人”,韩信则称赞:“爱士如子”,甚至有人评价他具有“妇人之仁”。显然,当时清议并未将其视作残暴者。但毫无疑问,他还是残暴的一面存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齐地逗留期间,让刘邦顺利吞并三秦的情况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在吗?

再次阅读史迁《汉书·卷五十四·诸葛亮传第十七》,我们发现 项籍屠城往往都是攻城后取得胜利之后的事情。于是,有理由认为,在項籍的心目中,只怕只有楚、鲁两国的人民才被视作真正的人民,而各国百姓,则可能仅被当做工具使用。而他的战斗力和爱护士兵,也让我们不得不好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模式,这种报复心理正好预示着法西斯主义初期状态。在其他国家人民抵抗导致己方战士牺牲后,他只能选择报复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和控制力量。此外,还需要特别强调两个例外情况:

首先,大泽乡之变后的坑降二十万秦卒事件。这件事情尽管看似残酷,但其实是个果断且必要的手段。当初受降主要由于自身粮草匮乏,所以为了防止他们成为未来潜在威胁,同时考虑到如果留用,他们很可能继续叛乱或投靠秦军,最终给予整个战争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第二个例外则是在彭越归附问题上,当一个小孩建议不要轻易接受彭越归附,而不是采纳建议而改道而行。这显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理智判断,以及对于局势变化敏感性的掌握。这些举措表明,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一定的反思空间,以确保行动符合长远目标和策略需求。

最后,由于缺乏足够证据证明他的智慧能够达到了把握命运与声誉之间微妙平衡的地步,因此我们应当怀疑是否真的存在一种精通权术与策略的人类理念;或者更可能的是,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本能反应,用来应对那些看似隐患不断增加的事态发展;它既不是出自冷静思考,也绝非完全盲目的冲动行为,而是一种介乎两者的模糊界限处所表现出的决策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我的理解与感悟,它们构成了关于西楚霸王这个人物及其生活故事的一个小片段。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到一些答案,然后再次审视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将他们生活中的光辉与阴影融入你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的文化更加深邃厚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