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鄫国历史介绍山川之间的军事纷争与自然风光中的战争余晖

春秋战国时期,鄫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起源可追溯到夏代少康次子曲烈被封于鄫地。历经夏、商、周三朝,鄫国共存世两千余年,但最终在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鄫国曾多次迁移,最早的封地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北,而最终定居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一带。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

在春秋时期,鄫国与周王朝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并且与鲁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以防御外患。在宋襄公时,宋主持诸侯盟会时,鄫子未能及时赴会,被宋襄公杀害以祭天。这也导致了后来鲁僖公之女嫁给了鄫君,但生下太子的巫,却因为莒君之女生的儿子而面临继承危机。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鄺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婚姻关系,并请求成为其附庸。然而,这种策略并没有有效避免战争。在前569年的农历十月份,莒国内联邾国内攻打 鄺 国,而鲁國派大夫臧纥出兵救援,但最终失败。此后,在戚参加由齐國主持的聯合抗楚盟會中得以喘息。

最后,在前567年的農曆十月份,由於魯國疏於扶助 鄺 國,一舉滅掉了 鄺 國。據《左傳》記載,這是因為 鄺 恃仗贿赂魯襄公,以為魯襄公一定會來救援,所以無準備,不料魯未援,被滅。此事件後,不僅使得曾氏家族成為紀念故國姓氏,也導致其後代遷移到現在稱作“曾”的地方生活下去。而這個故事,也反映出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相互攻伐和爭霸的情況,以及國家間結盟與外交政策對國家命運影響巨大的現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