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勤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传承社会文化遗产

自幼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长大,程学勤耳濡目染于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流传于村落中的丰富民歌。这些经历不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激起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在六岁时,他偶遇一位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这份美妙的声音让他跟随10里路,后又独自返回家中。尽管遭到了家人的打骂,但这并未阻挠他的痴迷。

上中学期间,程学勤每晚从家到学校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的排练场所,他总是在门口静听剧团成员们排练,一直等到演出结束。此时,他已学会拉二胡,并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乐器。1954年,他尚未毕业便被剧团招募,从事主胡演奏工作。

1955年,程学勤在一次偶然机会下遇见了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对他的作品《春香传》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他决心学习作曲,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尽管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但通过不断学习乐理和黄梅戏知识结构,程学勤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有能力的作曲家。

半个世纪内,程学勤创作了一百多部黄梅戏,其中包括《杜鹃》、《渖婿招婿》、《公主与皇帝》、《山乡情悠悠》,这些作品在各类奖项中均获得好评,如1984年的《渖婿招婿》获一等奖、1988年的《公主与皇帝》获最佳作曲奖,以及1990年和1992年的两部电视剧分别获得“金鹰奖”、“飞天奖”。2000年,《山乡情悠悠》的优秀表现赢得“华表奖”。

程学勤认为最重要的是作品能得到老百姓喜爱,而不是外界认可或是获奖。这也反映出他坚持以传统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以现代风格展现古典艺术品质的心态。他的一生致力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音乐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自然、生活和文化根源的声音。他说:“创造有生命力的作品,让老百姓喜欢,就是我最高追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