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父业传家风 ——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科学传奇
初见陈受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坚韧不拔与卓越成就。这个“80后”学者,以其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了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以一袭简洁的格子连衣裙和微卷头发,一副精神矍铄的模样,让人难以将眼前这位年轻学者与传统对老人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陈受宜自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之后,她于1989年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六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她收获了无数荣誉:1990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此外,她还多次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然而,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的成功背后,是她父亲——著名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陈世骧留给她的爱国奉献守初心的心理基因。父亲对她最早的教育就是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这份教诲,就像烙印一样,影响着她整个的人生道路。
在美国访学期间,陈受宜牢记父母教诲,不仅谨慎而勤奋,也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在回国后,她将这一信念继续延续,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积极前行、执着坚守以及找准人生坐标。她鼓励学生用真实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用脚踏实地去追求知识。
除了爱国奉献之外,陈受宜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实事求是崇实干。这一点,从她小开始接受父母教育,即使面临权力考验时也从未改变过。她曾说:“我从未因为手里的特权为自己或单位多谋取课题或经费,而是依据各个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公平合理分配。”
在管理上,尽管作为常务副所长,但她从未争取过个人福利,而是把这些福利分配给需要的人。每天骑40多年的自行车上下班也是她的习惯,因为对于公私分明这一点,她没有半点犹豫。而当成为所长时,她更注重广泛征求意见,以确保决策更符合实际,更得人心。
至今,这位80岁高龄但依然不息探索中的研究员仍然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才能够瞄准科学上的难题,为国家作出贡献。正如她父亲那句永远放置在办公桌上的话:“不管坐在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成了陈受宜一生的座右铭,也激励着所有跟随她的学生们不断努力,为梦想而战。